新疆雪崩救援记:商业探路的风险与价值

作者:张从志

新疆雪崩救援记:商业探路的风险与价值0雪崩

“狼塔之路”是新疆公认的难度最高的徒步线路,它起始于北疆昌吉自治州的呼图壁河大峡谷,由北向南翻越五座近4000米高的达坂后,到达南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和静县,全程120公里,专业驴友走完需一周左右。当领队10年,“树00”带领数百人穿越了这条复杂险峻的线路,尽管途中危险重重,但他的队伍从来没“出过事”。现在,这个纪录不幸被打破了。

4月6日下午,徒步行程第二天,队伍正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行进,突然间乌云翻滚,狂风暴雪肆虐而来。“雪片密度很大,你甚至无法看清两三米以外队友背包罩的颜色。”领队“树00”事后向本刊回忆说。积雪很快就没过了脚踝,他们加快步伐,沿着山间荒废的马道开始横切,想尽快下到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15名队员背着近20公斤重的登山包,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路过一处陡坡时,打头阵的队员发觉脚下雪层在滑动,他们冲着对讲机喊,让后面的人迅速后撤。就在那一瞬间,雪浪席卷而来。

4月初,平原地区已是春暖花开的初春时节,但天山依旧天寒地冻,来自西伯利亚的气流每年清明前后抵达新疆,在天山山脉一带引发雨雪天气,这时正是雪崩高发季节,山中连牧民的身影都难以看到。徒步队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季节进山?这是队伍遇险后留给外界的第一个疑问。

事实上,这是一次计划已久的探路活动。今年3月初,“树00”作为召集人在网上发布了“探路著名古隘口——道兰达坂计划”,为一个月后的徒步活动招募队员。他介绍说,道兰达坂(海拔3525米)在过去游牧年代是当地牧民夏季转场必经的重要垭口,后来狼塔线开凿后,牧道被逐渐废弃,整个河谷地区也成为无人涉足的秘境。这次探路的目的就是要揭开这片户外“处女地”的神秘面纱。

“树00”今年50多岁,新疆昌吉人,本名罗能岩,但在新疆户外圈,“树00”这个网名更为人熟知。多位老驴友告诉我,“树00”为人稳重,行事低调,在圈里颇受尊重。十几年的山地徒步经验留给他一副粗粝坚毅的外表,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策划此次徒步活动时,他考虑到了降雪天气和发生雪崩的风险,并在计划书里做了相应警示,但他相信自己的队伍可以应付得过来。徒步队采用AA制分摊费用,15名队员都是新疆本地人,5女10男,年纪最大的56岁,最小的24岁,其中多位队员本身也是专业领队,与“树00”有多年合作经验,不少人都有数次穿越“狼塔之路”的经历。

与难度达到顶级的狼塔线相比,“道兰达坂小环线”似乎不足以对这支高手云集的队伍构成威胁。即便如此,“树00”还是为这次探路活动制订了详尽的计划。除了队员个人必须携带的全套户外装备和食品药品,徒步队还配备了卫星电话2部、北斗盒子1部、对讲机3部、GPS、50米辅绳2根、工兵锹1把、冰镐2把。

清明小长假第一天,也就是4月5日早晨7点半,徒步队在乌鲁木齐市集合,乘车前往徒步起点——位于乌鲁木齐县的农大林场,这也是狼塔V线的终点。第一天,队伍反向穿越狼塔V线的末段,行进15公里。这段路途,“树00”再熟悉不过了。8年前,正是他带领一支五人小队完成了狼塔V线的首次穿越,一举确立了自己在新疆户外圈的地位。从地图上来看,“道兰达坂小环线”就是狼塔V线衍生出的一条岔道。岔道口位于狼塔V线的最后一座达坂乔楞格尔,站在这里,左手方向的马道就是通往道兰达坂的道路。当初开拓狼塔V线时,这条路线也在“树00”的选项之中,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最后选取了现在的V线,与道兰达坂擦身而过。这以后,他每次带队路过,“总有一种要翻过去一看究竟的冲动”。

第二天,队伍开始正式翻越道兰达坂,当天计划的行程距离减至10公里,累计爬升800米,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一睹这片秘境的真容。顺利的话,大家能在清明假期最后一天下午返回乌鲁木齐。

危险就发生在从道兰达坂下去十多米的位置。队伍路过的陡坡坡度超过45度,加上覆盖的新雪不够稳定,横切很容易使雪层失去支撑力而发生位移。这是穿越此类坡地的大忌。但由于暴风雪导致能见度下降,队员们对周围地势失去了判断。雪浪袭来时,“大家脑子里一片空白,就想着怎么自救,不能被雪埋掉,保护好头部,防止石头撞击”。在天山中来来回回十几年,“树00”也是头一回直面雪崩,回想起来仍旧后怕。“在雪浪的冲击下,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多大的努力都左右不了。”

“树00”和另外9名走在队伍当中的队员一起被冲下了山坡,一路滑了200多米,被一处高地截住。队头的三人和掉队的两人则侥幸躲过一劫。所幸积雪还不深,雪崩的规模没有大到足以将他们掩埋的地步。雪崩停止后,两名队员才发现腿部在下滑的过程中被石头割伤。大家往周围一探,发现前面是悬崖,四周都是积雪覆盖的陡坡,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新疆雪崩救援记:商业探路的风险与价值1危险的生意

一场精心准备的探路活动提前宣告了终结,看起来,不过是一次浪漫主义冒险之旅的失败。但其实,徒步也有理性甚至带有算计的一面,在最暴虐最高端的“狼塔之路”也不例外。

准确来说,“狼塔之路”不是一条路,它包括A、B、C、D、V和冬季狼塔六条线路,其中只有C、D线是穿越天山的完整线路。狼塔C线是这六条线路中最著名的一条,因其高危险、高强度、高海拔而蜚声全国户外界。走完C线全程,需要翻越冰山隘口、横渡激流、行走空中栈道、穿越草原森林,途中有绝美的自然风景,但也很可能遇到洪水、雪崩、滑坠、野兽袭击等等危险。C线的开拓者是新疆著名的登山家王铁男,2000年,在他的带领下,第一支狼塔探险队经过九天九夜的跋涉,成功走完C线,此后便在户外圈引发了穿越狼塔的热潮。

2009年,进入户外圈4年后,“树00”才第一次穿越了狼塔C线。但两年后,他设计出一条新的线路——狼塔V线,并带队完成首次穿越。V线以C线终点为起点,由西向东后再往北穿越天山,因路线图形似“V”字而得名。2012年,“树00”将狼塔C线和V线结合,设计了更复杂、更险峻的狼塔C+V线,并两次带领40多名驴友完成穿越。在户外圈内,这是一条公认的顶级“暴虐之路”。但越是暴虐的线路,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同全球登山者对珠穆朗玛峰的趋之若鹜,新疆户外爱好者也以穿越“狼塔之路”,尤其是最难的狼塔C+V线为傲。2013年2月,“树00”又成为冬季首穿狼塔线的领队。在“狼塔之路”上的深耕让“树00”成为这条线路上当之无愧的王者,积累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如今,在各大户外网站上,许多领队使用的狼塔探险路线图上都打着“树00”的水印。

尽管这些探路性质的徒步看起来像是一次次单纯的冒险,但客观结果是,因为探路者们的以身试险,徒步探险从一小撮人的嗜好里走出来,开始书写更大的商业故事。当年和“树00”一起首穿狼塔V线的队员中,好几位已经成为圈内有名的商业领队。“树00”也成立了自己的户外俱乐部,专门带起了商业团,在每年6到10月的夏季徒步旺季,他的俱乐部要组织多批驴友踏上“狼塔之路”,收费按重装和轻装分为3800元和8800元两档,今年的狼塔C+V已经进行到40期。

新疆资深驴友、山友救援队创始人杨军向我介绍,这些年,新疆户外俱乐部快速崛起。在狼塔线上,商业队伍早已取代过去的AA团,成为穿越的主角。为期一周左右的徒步,收费从3000元到6000元不等。通常情况下,商业队伍选择的都是运营成熟的路线,还配有牲畜负重,加上专业领队、协作的帮助,大大降低了徒步的风险性。如今,“狼塔之路”每年吸引着数以千计的穿越者,其中不少是几乎没有山地徒步经验的内地游客,几乎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杨军原本是做IT的,2000年通过网络论坛误打误撞进入户外圈,后来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加入户外徒步商业阵营之中。

国内的户外产业从根源上是民间推动,自发形成的。上世纪90年代末,网络论坛风靡一时,平素里隐匿在人群中的驴友们通过网络迅速形成一个同质性很高的驴友社群。正是这个社群的存在,推动了户外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一批批驴友前仆后继,探明路线后将其分享给后来者,一旦线路成熟,商业队伍就可进入,将整条线路产品化。

“树00”这次道兰达坂的探路计划,事实上仍然是对“狼塔之路”探索的延续。在户外产业的商业逻辑里,线路等于产品,更丰富的线路意味着更多的可售产品。考虑到户外运动顾客群体挑剔的口味,探路的意义显然不只是单纯的探险,同时附有现实的商业价值。“道兰达坂可能并不能成为一个主流产品,而是一个分支线路,但它在完善整个狼塔线路产品或者增加新的探索点方面,我觉得还是有很大意义的。”杨军分析说。

救援

被困在高地后,队员们就地搭起帐篷躲避风雪,打算第二天再找办法脱身。辗转难眠了一夜,4月7日一早,他们钻出帐篷一看,帐篷上的积雪已有近50厘米厚。“树00”告诉本刊,他们当时往边上试探过,但坡度很陡,一蹚进去,上面的积雪可能二次雪崩,只能往回退。从已经发生雪崩的地方往上走也是一个办法,但带着两名受伤的队员,难度可想而知。

到底要不要向外求助,徒步队犹豫不决。正因为他们在户外圈摸爬滚打多年,深知求援的后续压力,但挨了一天后,伤员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感染。4月8日上午,经过全队举手表决,他们做出了报警的决定。

一支队伍里有10人被困,这是新疆近几年户外探险被困人数最多的一次。事情惊动了自治区层面,自治区党委书记和主席都做出指示,要求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救援。因为被困地点位于乌鲁木齐县和昌吉州交界处,两地党委和政府联合组成了前线救援指挥部。

乌鲁木齐市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大队长阿里木是在8日下午1点左右接到指挥中心通知,他从队里抽调10名消防队员分乘两辆消防车赶赴事发山区。阿里木是一个有着21年消防救援经验的老兵,他带领的特勤大队专门负责重大、复杂的消防救援任务,除了大型火灾,还有跨区域的救灾抢险、水域救援、化工救援等。但雪崩救援,这是头一回。

下午3点,特勤大队赶到了指挥中心的所在地萨尔达坂乡政府。此时,包括乌鲁木齐县消防中队和新疆森林消防总队在内的三支救援力量全部到位,共出动了50多名救援队员。在乡政府商讨完救援方案后,救援队向山区进发。车辆进山后吃了不少苦头,七八十公里的山间土路泥泞不堪,终于在傍晚时分赶到了农大林场。这里是车辆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离被困地点还有将近16公里,距离看似不远,但海拔累计上升1850米。当地牧民告诉阿里木,这16公里是雪崩易发地带,途中还会面临野狼、雪豹等其他未知风险,他心里紧张起来。

地面救援队挺进的同时,空中救援也同步展开。4月8日下午,正在组织跨昼夜飞行训练任务的新疆军区某陆航旅接到紧急救援命令,派出两架救援直升机,6点53分飞抵事发地空域。但山区再度出现降雪天气,山上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直升机搜救了两个小时,未能发现被困人员而被迫返航。

民间性质的山友救援队是在4月8日中午得到“树00”队伍被困信息的,那时经过媒体报道,雪崩的消息已经传遍网络。虽然被困人员并没有直接向他们求救,但像往常一样,他们还是立刻集结了一支十几人的救援队伍,整装待发。现任队长王建疆告诉本刊,备勤的同时,他们很快制订出一份20多页的救援计划书,并与应急救援部门进行沟通,请求参加救援。他很清楚,一旦空中救援不成功,地面救援需要更大的救援力量,尽管当时已经出动了50多名消防队员,但这还远远不够。去年他们组织了一次救援,为了将一位被困驴友从3000多米海拔的山上抬下来,20多人的专业救援队走完4公里路程整整用了5个小时,“而且当时是夏天”。

山友救援队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第一支山地救援队。它和后来的蓝天救援队承担了过去十几年来新疆户外圈大部分的山地救援任务。但第一天,他们的请求没有获得官方部门的允许,只能在外关注救援进展。

空中救援受挫后,阿里木带着消防队员继续向山区挺进,在踏勘地形过程中,救援队意外发现了两名女性驴友,这两人正是徒步队伍中掉队的二人,在对讲机里得知前面发生雪崩后,她们只能放弃前进,寻找出路,恰好碰上了搜救队员。后来,徒步队前面三位躲过雪崩的男性驴友也在下撤途中碰上了搜救队。太阳落山后,山地行军愈发危险,在指挥中心的命令下,救援队只能下撤。

第一天的救援遇阻,但被困人员通过海事卫星电话与救援队伍保持着联系,他们携带了备用粮,伤员情况也较稳定,可以再挺一晚。山友救援队也打算第二天早晨出动。从过往的经验来看,直升机救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王建疆曾经参加过一次失败的直升机搜救行动,一位淘金者被困在悬崖上,直升机来回飞了20多圈,发现了被困者的营地,但由于地形极其复杂,始终无法找到被困的淘金者,救援以失败告终。如果第二天天气再不好转,直升机救援势必还会遇阻,而队员们在山中已经被困两天,时间越往后,风险越大。

4月9日早晨6点,包括特勤大队在内的地面多支救援力量再度赶赴农大林场,一旦空中救援不顺,地面救援队要准备强攻,接近被困人员。8点30分,两架陆航旅直升机再次起飞,约40分钟后到达被困点上空。好在这天天空放晴,能见度变好,救援直升机很快发现了地面被困人员。在上方悬停后,机组官兵利用吊篮放下两名搜救队员,并将一名受伤人员悬吊上直升机。但长时间悬停会导致超温超限,甚至单发停车,考虑到救援时间紧迫,驾驶员决定采取超低高度悬停。直升机缓缓下降,轮子轻轻地贴在了雪地上,被困人员快速登机,被困两天后终于撤出。

新疆雪崩救援记:商业探路的风险与价值2重构应急体系

被救出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树00”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拨通报警电话到获得救助,20多个小时,他们的手机一共收到了近200个电话,电话有119的,有110的,有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消防支队的,还有周边民间救援组织的。负责户外活动管理的新疆体育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邓雷告诉我,他们正在对这次徒步活动进行调查,“活动没有备案审批,一下子动用方方面面这么多救援力量,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肯定是不妥的”。

本刊联系了多位队员,但由于种种原因,采访均遭到拒绝。在崇尚冒险精神、硬汉气质的户外圈里,发生意外并且引发了一场大规模救援行动,对驴友的名誉和尊严不啻为一种打击,对整个户外行业也不是一个好消息。从报警那一刻起,“树00”和队员们都注定要背负极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

因为户外活动的风险性,行业形成之初,民间也自发组建了救援队伍。山友救援队是新疆户外圈自发组建的第一支民间救援队,队员均为本地专业户外领队。作为创始人的杨军今年1月刚刚从队长任上退下,他告诉我,山友救援队基本没有日常的训练,因为这些人本身都是一线领队,有的是当地户外装备店的老板,有的经营着自己的户外俱乐部。这使得救援队员和户外产业之间形成了一条耦合的利益链,客观上也有利于降低户外活动的风险。“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出动的救援队员绝大多数都是最优秀的领队,而出事的往往都是‘二把刀’。”杨军认为,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他们自己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第二,别人出了事,出手就能成。”

在户外,驴友遇险时首要的求助对象一般是民间救援力量。即使外来的驴友不了解情况,先报了警,如果局势可控,公安和消防部门也往往会将警情先转给民间救援队。换言之,只有少数情况下,才会惊动官方救援。

民间主导的山地救援不只发挥了应急救援作用,也很好地将舆论和其他层面的压力在圈子内部化解掉,这既是驴友也是政府部门乐于看到的局面。所以,有经验的驴友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惊动官方部门。他们明白,一旦引发动用公共资源的救援行动,且不论相关部门的调查问责,舆论的谴责也在所难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社会对户外运动的妖魔化。

至于这次为什么没像以往那样先通知民间救援队,“树00”解释说,他们当时判断,地面救援队伍很难抵达被困地点,而且途中可能再次遭遇雪崩,威胁救援人员的安全。报警时,他们一再强调,不要上地面救援,希望直接派直升机来。“但之后的事,我们已经左右不了了。”

尽管如此,这次的救援仍然不太寻常。据杨军的统计,新疆过去动用直升机成功救援被困驴友共有四次,这四次山友救援队都第一时间参与了,他们要么是在地面参加救援,要么跟随直升机提供技术支持。但这一次,山友救援队最终没有获准参加救援。杨军认为,这可能预示着,在地方应急部门改制背景下,山地应急救援机制正在转变,从民间主导逐渐向官方主导过渡。

特勤大队大队长阿里木告诉本刊,此次雪崩救援,他们以及当地牧民、医疗救护和直升机机组,出动的救援力量将近百人。官方能够协同、调动的资源更多,在救援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在杨军看来,以前是没人做所以只能自己做,今后随着救援体系的转变,民间救援队角色的弱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也有利于整个户外行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降低户外运动的风险,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但山地救援又不同于普通的消防救援,面对不同的环境和险情,对救援的综合要求很高。阿里木告诉我,包括他在内,参加雪崩救援的消防队员大多没有山地救援经验,在高海拔地区长距离行军,队员容易出现头痛头晕现象,大家携带的救援装备也不如专业驴友齐全,多数队员甚至没有一双合脚的登山徒步鞋,仍然穿着胶鞋在山地奔走,脚很容易就被磨破。救援体系重构之后,山地救援的专业性如何保证,丰富的民间救援经验如何继续发挥作用仍是一个考验。(实习生黄晏浩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疆道兰商业救援雪崩户外运动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