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腿”能跑出好的GDP?
作者:邢海洋长三角、珠三角劳动力紧缺的报道又刷屏了,春天返工季,招工既贵且难。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外卖摩托和电动车满街飞驰,不由得使人产生厂工、骑手在工作环境和待遇上的对比。为什么年轻人宁愿路上跑腿也不愿厂里打工不是我这里想讨论的,我想说的是,跑腿跑出来的不是好的GDP。
在所有的行业中,外卖是相当轻资产的行业。一位骑手,其所赖以工作的资本除了一台手机就是一辆摩托车,对普通人而言,这两样本来就是生活必需品,意味着投身快递业无需任何资本投入。相对而言,快递的资产就要“重”得多,快递货物是需要运输工具、存放空间的,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快递公司不乏建设机场、组建运输机群的先例。而外卖承袭的是远古就存在的“跑腿”的行当,就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运营而言,因为经营行为就发生在路上,骑手连接着销售方与消费者,无需添置办公场地,甚至无需为骑手的经营行为占用了公共道路而付费,故而,在众多互联网创业模式中,能够做到资产颇“轻”。为每位劳动者配备的资源异常之少,其创造的产值也就没有资本附加值了。
外卖是劳动密集型与平台类企业的微妙组合。劳动密集,意味着消耗着大量的劳动力。美团发布的《2018年美团骑手外卖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有270多万骑手在美团外卖获得收入,而饿了么的蜂鸟注册骑手高达300万。就全国而言,据估计共有700万骑手奔驰在路上。当然,并非注册骑手都做全职,这里我们参考去年全年200亿订单量和骑手每日全职40~50件的送单量估算,全职骑手数量约为百万。那么,如此多的劳动人口,创造了多少营业收入呢?
因为没有及时的、权威的外卖数据,这里只能从一些相对权威的数据推测外卖创造的GDP。2018年上半年,美团外卖、饿了么和百度外卖的交易额占比分别为59%、36%和3%,国内外卖市场交易额已经被头部企业瓜分。另外据美团上市前披露的数据,其2018年上半年餐饮外卖收入是160亿元人民币,据此可以推断2018年全国餐饮外卖经营额在270亿元左右。又因为近年来我国外卖行业从无到有,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下沉,一直保持双位数的高速成长,这里有理由乐观推测,2018年全国外卖营业收入应该接近了600亿元。600亿元,若平均到每个快递员人头上,相当于人均年创造产值6万元。看起来颇为不合情理,但考虑到外卖就是个体力活,就好理解了。
以百万青壮年的人口投入,产出还不如全国人均GDP高,仅解决了着百万人口的温饱,运营企业还在亏损,所获基本都发了工资,这当然算不上是一门好生意。百万青壮年劳动力,若投入于制造业,虽然中国制造业的利润微博,但产出却相对丰厚得多。仅就劳动力人口逐渐从工农业部门向服务业转移的大趋势而言,如此多的青壮劳动力都投身到没有技能培训、无职业提升前景的“壮工”工种,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当人工技能日臻成熟,快递业“最后一公里”就要发生彻底变革,那些能躲避行人、能爬楼梯按门铃的快递机器人已经走上了街道,百万骑手随时有被外卖机器人取代的可能。
但对美团和饿了么等头部企业而言,这笔生意却是事半功倍的:通过签约了人数众多的骑手,它们构筑起竞争壁垒,且搭建起与消费者的联系。未来,通过这一庞大的配送网络,通过雇用“机器骑手”,它们终会将广大消费者的“跑腿小费”一网打尽。 投资物语跑腿公司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