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丽塔》:第一个CG女英雄
作者:宋诗婷从《铳梦》到《阿丽塔》
一直以来,好莱坞都有很多悬而未决的大项目,《阿丽塔:战斗天使》就是其中一个。
早在1998年,詹姆斯·卡梅隆就看中了这个改编自日本经典漫画《铳梦》的科幻故事。当时,墨西哥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还没凭《水形物语》拿下奥斯卡奖,但已经是奥斯卡最佳导演卡梅隆的多年老友,作为漫画和奇幻故事爱好者,托罗把这个项目推荐给了卡梅隆。
在原著作者木城雪户的印象里,卡梅隆拿到《铳梦》版权并不像他本人描述的那么顺利。当时,好莱坞的日漫改编和科幻电影盛行,很多大制片公司和导演都尝试和木城雪户联系,想拿到电影改编版权。明里暗里的竞争随之而来,有人向木城雪户“告状”,说卡梅隆编剧的电视剧《末世黑天使》(Dark Angel)抄袭了他的漫画《铳梦》。卡梅隆听说后赶忙解释,他把带有自己签名的剧本文稿发给木城雪户,并澄清了抄袭传闻。这个小插曲非但没惹麻烦,还让腼腆的日本漫画家觉得这位好莱坞导演是个严谨的人,开始倾向于与他合作。又经过了两年的艰苦沟通和谈判,卡梅隆终于拿下了《铳梦》的电影改编版权。
“你为什么自己不做这个项目?”一开始,卡梅隆就问了托罗这个问题。“不,你更合适。”托罗回答得毋庸置疑。
的确,托罗更擅长那些既浪漫又哥特的奇幻故事,而《铳梦》是部科幻漫画,拥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更合卡梅隆的口味。
这部首载于1991年的漫画从《银翼杀手》等上世纪70年代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得到了很多灵感,构建了一个26世纪的赛博朋克风世界。
23世纪,地球经历了一场“坠落之战”,300年后,瘟疫蔓延,世界一片荒凉,“钢铁城”是唯一尚有生命力的城市。世界各地的幸存者跋涉而来,渴望在这人类唯一的避难所里得到生存的机会。在这个未来世界里,改造人与普通人生活在一起,因为瘟疫的侵蚀,通过手术增强和拓展身体机能被视作平常,极致的身体功能改造甚至成了一部分人的梦想。
对于一部分生活在钢铁城的人来说,漂浮在城市空中,投下巨大阴影的“撒冷城”也是触碰不到的梦想。撒冷城、钢铁城和钢铁城下的地下世界组成了一套等级森严的生态系统。每天,撒冷城的垃圾投向钢铁城,被钢铁城抛弃的废物又流向更卑微的地下世界,成为那里的生命供给。在来自火星的女主角加里(Gally)出现之前,所有人都习以为常,没有人知道这套系统背后隐藏的巨大秘密。
这位被艾德医生从废墟中发现的少女重新拥有了一副改造身体,却失去了全部记忆。但隐藏在基因里的机甲术战士基因慢慢唤起了她的战斗冲动,她拥有了属于女孩的亲情和爱情,也因此开始战斗,并挑衅权威。
基于不剧透原则,我当然不能透露撒冷城内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但《铳梦》宏大的世界观在于,这是一个关于种族纷争、人何以称之为人的故事,说它涉及政治、哲学,有《创世记》的隐喻一点也不为过,这也是为什么这部漫画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忠实读者的原因。
有一个脱离现实又真实可信的完整世界,有强大的女性角色,这太符合卡梅隆的审美了。拿到原著版权和初稿剧本后,卡梅隆花了很多时间来想象和落实《铳梦》中的世界和人物,也进一步修改了剧本。《泰坦尼克号》上映之后,全世界都在期待他的下一个项目会是什么。在当时的业内人士看来,《铳梦》是个相当扎实又有利可图的项目,它有良好的故事基础,也有一大批原著拥趸,再加上卡梅隆对“另一个世界”的塑造能力,电影必然大卖。
但这个计划被另一个“小项目”耽搁了,那个“小项目”就是后来的《阿凡达》。当时,CG技术还刚刚起步,卡梅隆认为,《阿凡达》的剧情设定更适合测试新技术,“当时没想到这个决定最后会变成拍摄整部电影的决定”。
“这一阶段我就像是走向了另外一条岔路,而且短期内没有折回来的打算。”尽管这样说,但2006年前后,卡梅隆还是在另一位编剧莱塔·卡罗格里迪斯(Laeta Kalogridis)的帮助下进一步修改了《铳梦》的剧本,并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设定。《阿丽塔》的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Robert Rodriguez)多次在采访中提到过,他从卡梅隆手中接过的是186页的剧本和600多页的人物设计及世界观设定,后续又得到了400多页的续集心得,而这些内容大多是卡梅隆在2006年那个夏天就开始渐渐丰富起来的。
所有人都知道,“阿凡达”系列离完工还遥遥无期,而拍摄《铳梦》的CG和动作捕捉技术已经成熟。那时,卡梅隆和常年合作的制片人乔恩·兰多做了个艰难的决定——将《铳梦》的改编项目交给别人。
卡梅隆是在一次早餐上和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提起这个项目的,他想让对方看看剧本,并提些意见。而当时,罗德里格兹的私心是,看看卡梅隆的大项目都是如何诞生的。没想到,看完剧本后,罗德里格兹很喜欢,主动请缨,希望接手这个项目。
罗德里格兹和卡梅隆是风格完全不同的导演,他把自己形容为“好莱坞体系之外的人”。他的捣蛋鬼电影制作公司(Troublemaker Studios)位于得克萨斯州,远离好莱坞,他和团队制作的电影也大多是《杀出个黎明》《恐怖星球》一类的中低成本制作,与主流好莱坞若即若离。而卡梅隆恰恰相反,过去二三十年,他的电影投资规模一部大过一部,每一部也都与最主流的大片厂合作。
但两人也有能成为好友和合作伙伴的共同点,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都喜欢漫画,后者还参与导演过改编自弗兰克·米勒的同名漫画电影“罪恶之城”系列。在所有采访和工作空当,罗德里格兹手里永远握着一支笔,他把从酒店偷出的便笺纸带在身上,随时随地画上几笔。“和拍电影相比,漫画更自由,是练习画分镜和故事的好方法。”卡梅隆帮他解释。
除此之外,两人还都是“原生3D”的推崇者,早在《阿凡达》拍摄之前,罗德里格兹就用卡梅隆公司参与研发的3D摄影机拍摄过电影,在对新技术的理解上两人常常能达成共识。
就这样,漫画《铳梦》正式成为电影《阿丽塔》,罗德里格兹接过了卡梅隆手中的接力棒。
阿丽塔的世界
“相较于原著,我们缩小了《阿丽塔》的世界观。”卡梅隆说,这是他扎在9本漫画书里反复权衡后所做的选择。他选取了前三本漫画作为电影改编的基础,但罗德里格兹觉得,卡梅隆下手还不够狠,他拿到剧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缩减剧本,把186页的剧本砍掉了50多页,并选取了后几部漫画中的个别元素,填充到剧本中。
在得到这部漫画版权之前,卡梅隆去日本见了木城雪户。“在聊到漫画的改编思路时,我向他承诺过,我们将忠于他创造的人物和世界,不打算过分‘好莱坞化’他的创作,我们要做的只是《铳梦》的电影版。我相信,光是这一点就足够让原著粉丝满意了。而《阿丽塔》本身这个自我发现的女性故事又与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卡梅隆告诉我。
所有基于日本漫画和动漫作品改编的好莱坞电影都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原著中的地域性文化和日漫风格变得全球化。在这方面,《阿丽塔》面对的视觉和文化差异上的挑战不如《攻壳机动队》那么大,但依然需要调整。
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让钢铁城在地理位置和视觉风格上远离了日本。他们把它搬到了赤道附近,具体城市则参照了古巴和巴拿马。“我觉得这样的设定非常关键,也符合时代精神。这就好像是美国和墨西哥、中美洲之间的关系,而且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也远超过往。美国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排外、隔绝。我觉得这部影片正好赶上了一个热点问题发酵的时候,而且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卡梅隆说。
拍摄《阿凡达》时,电影的大部分场景和自然景观都是后期合成的,多数时候演员都站在绿色幕布前通过剧本和导演的描述想象电影中的世界,但到了《阿丽塔》,那个未来世界的钢铁城是真实存在的。“演员的表演会更有真实感。”制片人乔恩·兰多说。
得州或许不如好莱坞设施先进,但胜在空旷、地盘大,罗德里格兹和他的团队在捣蛋鬼公司的外景地搭建了电影中出现的钢铁城。这座占地近9000平方米的钢铁城有8个街区,他们搭建了街区空间的一层和二层,其他部分用特效技术进行填充。“花小钱办大事”或许卡梅隆不擅长,但罗德里格兹恰巧在行。当年拍摄《杀手悲歌》时,他用两条街道拍出了各种电影所需的场景,“钢铁城”的呈现也遵循类似的逻辑,但规模升级了。
钢铁城里还有个核心建筑——撒冷城。原著作者木城雪户对这部分尤为关心,当年卡梅隆拿着剧本去日本给他看,他迫不及待地追问了对方要如何呈现撒冷城。“把富士山倒过来就行了。”木城雪户回忆当时卡梅隆形象而机智的回答。
在电影《阿丽塔》里,导演几乎是迫不及待地为观众呈现这个未来世界的全貌。阿丽塔刚刚修复好身体就从艾德医生的诊所里跑出来,带着观众一起目睹了钢铁城。这个世界陈旧腐朽,却不像罗德里格兹的《罪恶之城》那样阴郁,它常沐浴在阳光里,却不像《阿凡达》那么明朗通透。“灰头土脸的,阳光明媚的外观。”这是主创眼中的钢铁城。
对于一部科幻电影来说,世界构建很重要,与之同等重要的是一个好故事。
在“缩小了世界观”的《阿丽塔》里,女主角阿丽塔和她的成长故事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从早期的《异形2》到《终结者》,再到后来的《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卡梅隆的电影里永远有一个独立、强悍的女性角色。《阿丽塔》更进一步,整个电影故事都是围绕这个来自火星的女孩展开的。
“社交型人格。”木城雪户这样评价电影里的阿丽塔。这或许是《阿丽塔》在气质上与《铳梦》最不同的地方。阿丽塔更外向热情,情感和表情更外化,是个美式女孩,而原著中的加里性格更内向、脆弱。木城雪户说,作为一个资深“宅男”,他其实是不懂女性的,但当年在创作加里这个人物时,他分析了自己内心软弱和接近大众印象中女性特质的部分,他把这部分总结提炼,并进行填充,最后塑造出漫画中加里的性格。而阿丽塔显然符合卡梅隆对女性的审美,冲动、多情、有力量感,还有一颗拯救男性的心。
电影里,用动作捕捉技术合成的阿丽塔很多时候都动作夸张,是个容易大惊小怪的人,这种特质是女主角罗莎·萨拉扎尔(Rosa Salazar)赋予角色的。和她见过两次就会发现,她是好莱坞典型的一款女演员,永远精力充沛,甚至过于充沛,永远把眼睛瞪得老大,为了显示友好和自己的好奇心。即便是第一次与你见面,她也会大谈自己如何在地下车库里因兴奋而拥抱陌生人,会向你展示自己的毛绒包包,并认真地推荐给你。那场景会让你觉得,电影里阿丽塔把自己的心掏出来交给男朋友雨果也是能被理解的事。“罗莎有这种感染力,她让阿丽塔这个角色更接地气了。”制片人乔恩·兰多说。
“我的所有电影都是关于爱的故事。”卡梅隆曾这样总结自己的电影。《阿丽塔》里有两条关于“爱”的线索,一条是父女之爱,一条是商业大片中必然存在的爱情。在这两种爱中,失忆女孩阿丽塔渐渐融入了这个残酷的世界,也是因为爱,她注册成为赏金猎人,渐渐卷入更残酷的战斗。
操作一个拥有众多粉丝的改编项目,如何平衡普通观众和原著粉丝的口味是创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铳梦》有四部,共9本漫画书,55话(章),在漫画作品中体量算是不小的。《阿丽塔》合并了原著漫画中的一些人物,也缩减了阿丽塔之外的配角戏份。与此同时,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在电影里安插了很多只有原著粉丝才能发现的彩蛋,比如,22号农场,沦为龙套的机动球霸主雅西加,还有高度还原漫画原著画面的阿丽塔与格鲁依什卡的地下之战。至少目前来看,这些彩蛋是奏效的,它们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剧情大量删减给原著粉丝带来的遗憾。
从“动作捕捉”到“表演捕捉”
和卡梅隆有关的电影不涉及技术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
《阿丽塔》塑造了大银幕上第一个由CG(Computer Animation)技术制作的人类角色。采访中,很多人都会问卡梅隆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用CG来呈现阿丽塔。
阿丽塔是个赛博格(Cyborg),除了头部,身体都是机械制造,很难以真人演绎,这是严肃的答案。但更多时候,卡梅隆都会给出另一个更不讲道理的回答:我们总要尝试点新鲜的东西。
在《铳梦》里,加里有一双超大的眼睛,这对漫画读者来说不是个问题——日本漫画里每个人都是大眼睛。但要在大银幕上呈现阿丽塔这双大眼睛就有些难度了。要特别突出,又不破坏角色作为人的真实感,这个平衡点折磨坏了负责特效制作的维塔工作室(Weta Digital)。调整了上百次,Weta和卡梅隆、罗德里格兹终于在阿丽塔眼睛的大小上达成了共识,他们用830万个多边形组成了眼睛虹膜,这一数字在《指环王》中的咕噜被创造出来的2001年仅为2.5万个。
前几天,我又重看了《阿凡达》,这部影史票房第一位的大片即便在今天来看特效技术都是一流的。但当时,动作捕捉技术(Motion Capture)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纳美人的面部表情能呈现喜怒哀乐,但和人类表情相比的确生硬很多。而在《阿丽塔》里,女主角的面部表情比纳美人多了三倍。所以,相较于已经相对成熟的动作捕捉,Weta和卡梅隆更愿意强调,《阿丽塔》所采用的技术是表演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后者比前者更生动细腻。
电影中有很多镜头简直就是在炫技。一开场,重新拥有了完整身体的阿丽塔从睡梦中醒来,眨眨眼睛,懒洋洋的。她站在镜子前挤捏自己的脸,皮肤的弹性和挤压感被真实呈现。阿丽塔吃橘子的镜头前后共拍摄了2000多个版本,主要调整的是阿丽塔嘴唇与橘子接触的触感和皱眉的表情。
《阿丽塔》里还有个能充分满足整个团队“炫技”欲望的场景,那就是原著漫画中最经典的机动球大赛。在木城雪户创作《铳梦》的上世纪90年代,F1赛车在日本非常流行,他把F1赛车的速度感融入了机动球大赛,又在此基础上把这项承载着钢铁城人价值观和终极梦想的比赛做得更残酷血腥。
电影中共出现了三次机动球大赛场面,一场比一场激烈。这些竞技场面采用了动作捕捉和电脑动画结合的方式来制作。制作团队请到了一群世界级的滑冰选手,捕捉下他们完整的高速滑冰动作,一些超出人体极限的复杂动作和对抗性的镜头则由动画绘制完成。
《阿丽塔》当然是用3D拍摄完成的,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都是原生3D的捍卫者,在卡梅隆看来,“原生3D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3D电影制作方式”。
剑指“撒冷”?
从《阿丽塔》的结局来看,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在下一盘大棋,整部电影都像是在开启一部系列电影的序篇。从特效和制作规格来看,《阿丽塔》显然是当前好莱坞电影的最高水准,但若是从故事层面来讨论,它最多算是一部合格的,甚至有些套路化的商业大片。
所有科幻电影的世界观构建都是电影思想性的体现,作为开篇之作,《阿丽塔》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整体氛围和视觉足够吸引人,但受篇幅所限,导演和编剧对这氛围背后所涉及的深层价值观呈现与探讨不多,这就让眼前的《阿丽塔》失去了木城雪户原著漫画中更为深刻的思想性。
从戏剧角度看,阿丽塔这个角色的塑造是生动的,这是整部电影能够维持水准的核心。但围绕在她身边的人戏份就弱了很多。她和男主角雨果的爱情线显得生硬幼稚,当然,在原著漫画中,阿丽塔的情感来得就是有些缺乏铺垫,这在分格漫画中行得通,但在电影里就显得有些突兀。反面人物大概是整部电影最欠斟酌的部分,无论是格鲁依什卡、维克特,还是赏金猎人扎潘都显得过于功能性了。
在《铳梦》里,格鲁依什卡来自最底层的世界,如蛆虫一般活着,通过不断改造,他跨越了阶层,变得强大,但内心深处依然自卑,精神上依然受控于人。扎潘则是个悲剧性人物,他与加里的对抗就是他逐渐失去自我、失去爱人的过程,最终,他被自己内心的恐惧吞噬。而电影中的大反派维克特在漫画里甚至算不上坏人,他是那种典型的商人,就像电影里他提到的,“宁可做鸡头不愿做凤尾”。这是一个逻辑自洽的角色,当“撒冷”有利可图时,他为上面的人办事。当对方侵犯了他在“钢铁城”的利益时,他又立即转换立场,某种程度上,成了“钢铁城”的捍卫者。
但这些展开和人物塑造在电影里都删减得七七八八,只留了几个角色与阿丽塔冲突最大的戏份,这让电影整体的人物丰富性大打折扣。
在卡梅隆以往参与编剧的电影里,男女主角都会迎来一个“至暗时刻”。《终结者》里男女主角在濒死的边缘战胜了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泰坦尼克号》有悲壮的沉船场面,《阿凡达》里也有纳美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及最终场面浩大的战争。和以往那些作品相比,《阿丽塔》似乎缺少一个真正的大场面,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潮。电影里的女主角阿丽塔太过强势,几乎见神杀神,这种处理所带来的观影感受爽归爽,却没有了高低起伏的心理节奏。
这就让人很想知道,那最后没有呈现在电影里的50多页剧本究竟写了哪些故事。我曾问导演罗德里格兹:为什么一定要删去那些情节?卡梅隆的项目经常动辄两个半甚至三小时,观众依然认可。
罗德里格兹撇撇嘴:“我们要考虑预算,这部电影特效复杂,一定会耗资巨大。阿丽塔是个新角色,它是卡梅隆的项目,但归根结底不是他亲自导演的,控制预算更容易和片厂沟通。”
从眼前的口碑和票房成绩来看,《阿丽塔》喜忧参半,或许,属于阿丽塔和这系列电影的真正战役才刚刚开始。 恐怖电影科幻阿凡达泰坦尼克号CG铳梦武打片阿丽塔罗德里格兹剧情片爱情电影美国电影科幻片卡梅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