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谍影

作者:卜键

西伯利亚谍影0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门户洞开,也引燃了西方列强的无尽欲望:《中英南京条约》之后,接下来是《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附约》《上海租地章程》,一步步将攫取利益的绳索收紧;美、法等国不甘落后,《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强逼硬泡,不容清廷提出异议;而佛山事件、黄竹歧事件、青浦事件,也都为洋大人的霸凌与敲诈带来口实,不服从即以军舰闯卡,大炮轰城。所有这些极大地牵扯了清朝君臣的注意力,看似见招拆招,其实是仓皇应对,越到后来越显得无奈与顺从。设若乾隆帝在天有灵,看见亲孙子成了三孙子,真不知该怎样痛心疾首。

沙俄君臣很快看出了门道,有样学样,提出在西北开放伊犁等三个口岸,不久便得以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与俄方代表签署协议的,正是新任伊犁将军奕山。10年前的他就担任过这一职务,颇有作为,授以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进入皇上最信任的要员之列。鸦片战争第二阶段,钦差大臣琦善两头欺骗的绥靖政策失效,奕山挂靖逆将军印督师广东,也以丧师失地和怯战欺瞒获罪,圈禁于宗人狱。他与另一个败事的扬威将军奕经都是努尔哈赤的八世孙,曾经将才如云的大清宗室早已寥落,举目望去,二人就算是一时之选了。二人很快重被起用,后来都有一番黑龙江经历:奕经因事遣发黑龙江,待了几年才重新安排;而奕山则是接任黑龙江将军,在穆拉维约夫逼迫下签署卖国条约,千夫所指,晚年也生活在阴影中。

19世纪中叶的远东地域、包括北太平洋与鄂霍次克海,已为列强所觊觎,英、美、法、德等国的舰只出没海上,有时竟达100多艘,黑龙江口外海面以及鞑靼海峡都会有舰只游弋。俄罗斯与英国名为同盟国,实则暗中已然较上了劲。曾任黑海沿岸要塞司令的穆拉维约夫,在险恶环境下历练出一种高度敏锐,莅任后很快发现:伊尔库次克来了几个神秘莫测的英国人,打着学术考察或旅行的旗号,长时间住下来,广泛与当地人交往,千方百计打探消息,而主要关注点似乎指向黑龙江。

第一个是英国人希尔,职业与来路不详,只知道此前去过外贝加尔的恰克图等地。穆拉维约夫到任时,希尔已经在伊市住了一段时间,表面上一副老实谦恭模样,实则是一个包打听,对什么都感兴趣。他热衷于结识当地上流社会,在特鲁别次科伊和沃尔康次基家中教授英语,借此广交朋友。希尔与穆拉维约夫也有过交往,可能是觉察到新总督的疑忌,很快就自行离去。可他并不走经秋林回欧洲的便捷路线,而是绕上一个大圈,经极北的雅库次克、鄂霍次克赴勘察加,再转道夏威夷。在给内务大臣的呈文中,穆氏写道:“我已经看透希尔这个人,所以完全了解他旅行的真正目的,他旅行的目的是想探看堪察加以及堪察加同西伯利亚居民之间的交通情况。”这段话是后来的追述,有点儿像事后诸葛亮,在当时大约还只是疑疑惑惑,未对希尔采取什么强硬措施,任由其离去。

正因为如此,对当地出现的第二个英国人奥斯丁,穆氏的做法就有所不同了。奥斯丁自称是地质学家,未见做什么地质勘测,而是先跑到恰克图,大力搜集有关中俄贸易的情报,掌握了大量俄当局所不清楚的信息。譬如那个的口岸的金银走私状况,穆拉维约夫说已有所关注,却远不如奥斯丁了解得更深入。后者曾对他直截了当地指出:俄国的恰克图贸易,只是依靠向中国走私黄金白银来维持。外贝加尔盛产黄金和白银,当局看似管控很严,私下里源源流向中国,当然是一个严峻问题。可一个搞地质的英国人,下这种大气力意欲何为?

穆督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官员,经常深入到辖区各地走走看看,检查军政官员的所作所为,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奥斯丁到伊尔库次克时,他正在外贝加尔省视察,经过恰克图时,已听说来过这样一个英国人,并详细作了问询。走到上乌丁斯克,又得知此人横渡贝加尔湖向东,沿驿道急行,前些天已路过此地赶到尼布楚,听说正在制造大木筏,打算由石勒喀河转入黑龙江,顺江而下,前往入海口。这还了得!正由祖鲁海图返回伊市的总督大人立即派一个中尉奔赴尼布楚,命令无论如何不能让奥斯丁得逞,“不管死活要把他弄回伊尔库次克”。10天后,奥斯丁被成功“弄回”,穆氏亲自询问,坚信其是一个负有政府使命的英国间谍,而目标就在于黑龙江。在向内务大臣报告此事时,穆氏作了这样的阐述:

他是沿着从西伯利亚去东洋的另一条路线走的,过了涅尔琴斯克是石勒喀河,过了石勒喀河是阿穆尔,阿穆尔河口上有一个无人居住的萨哈林岛,正在等着主人去占据,以便封锁阿穆尔航道。中国那边有几条通航的大河注入阿穆尔;英国人正同中国南部自由地进行贸易,而他们一旦进入阿穆尔,就能控制中国的东北。他们只要在荒无人烟的萨哈林北端派兵设防,便不难控制阿穆尔……英国人只要探知这一情况,就必定会占据萨哈林与阿穆尔河口。这将是一个意外事件,英国不会就此问题同俄国进行交涉,而俄国却将因此而丧失整个西伯利亚。因为谁能占有阿穆尔左岸与阿穆尔河口,谁就能占据西伯利亚。

有些啰嗦,也有点重复,意思却很清晰,那就是必须尽快派兵占领黑龙江口和库页岛。他还说从去年起有大量捕鲸船在库页岛附近绕来绕去,随时可以轻易登岛据守。看到这里,涅粉大约不会再去硬拗:穆氏这种总览全局的宏阔视野和未雨绸缪,他顶着政治压力所做的切实举措,真的非偏于一隅的涅维尔斯科伊所能及。

没有见到奥斯丁事件的太多细节。对于此类小人物,历史学家常是随手拈来,又信笔弃去。他、还有走掉的那位希尔真的是英国间谍吗?奥斯丁被从尼布楚哄回来还是押回来的?穆督是把他关进监狱还是请进驿馆?皆不得而知。从穆氏的传记中,可知两人有过不止一次的深入交谈,聊得还很放松,奥斯丁可谓知无不言,话语滔滔。而最后虽获得放行,却不许再从尼布楚往黑龙江,奥斯丁回国前还自圣彼得堡寄来一封谢函,说明双方并未撕破脸皮。借着这次抓间谍事件,穆拉维约夫向朝廷剀切陈述了黑龙江的重要性,陈述了占领黑龙江口与库页岛的紧迫性。此时他抵任仅一年多,通过大力反贪治懒,初步使当地吏治一新,士气振奋,而眼睛已盯住了远东最大的河流——黑龙江。

内务大臣彼得罗夫斯基回信中表示了赞同,却也对派70名士兵去占领黑龙江口的说法表示怀疑。告诉他实施起来很难,外务大臣会担心影响到与英国的友好关系,财政大臣则会强烈反对刺激中国,因此抢先占领河口湾的方案将不会通过。彼得罗夫斯基建议他利用一切机会奏知沙皇,也委婉表达了自己的异议,那就是他到任较短,提出这种重大行动有些冒失。(待续) 沙俄历史清朝奥斯丁希尔边疆英国人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