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猜指挥”游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猜指挥”游戏0人们惊讶,并非因为质疑这位土生土长的柏林人是否有足够资历登上每年1月1日金色大厅的舞台,没有人会否认蒂勒曼是当今最出色的指挥家之一,而在于大家不曾想到一位素来以诠释贝多芬、勃拉姆斯和瓦格纳著称的、不苟言笑的指挥家,会接下这么欢脱热闹的一场秀。

在乐迷眼中,今年60岁的蒂勒曼正值事业成熟期,指挥风格稳健,自青年时期获“指挥帝王”卡拉扬提携后,在圈内发展一路顺风顺水,从不知名歌剧院的指挥一步步跃升为德国老牌乐团慕尼黑爱乐以及德累斯顿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也是瓦格纳创办的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常客。今年虽说是他首度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却好像并不需要像两年前的“80后”指挥杜达梅尔那样,急需一场面向全世界数以亿计观众直播的著名音乐盛会,为自己的履历增添光彩。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自从1987年,也就是卡拉扬执棒之后,再不设立常任指挥,像之前奥地利指挥家博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那样连续25年独霸舞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过去32年间,包括美国人马泽尔、意大利人阿巴多、德国人小克莱伯以及拉脱维亚人杨颂斯等最负盛名的13位指挥家,都曾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这场音乐会,其中最年长的是法国指挥家乔治·普莱特(Georges Prêtre),他执棒2010年的音乐会时已是86岁高龄,而最年轻的是古典乐坛“80后”当红明星杜达梅尔,这个委内瑞拉人首度指挥新年音乐会是在2017年,当时只有36岁。

由于每年的指挥人选均不相同,“猜指挥”因此成为乐迷之间一场常玩常新的小游戏。一般来说,指挥人选由维也纳爱乐乐团各位乐师投票决定,通常会依照以下四个原则: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短期内与乐团密切合作或是曾经合作过重要的音乐会;受到乐团乐师及维也纳当地民众的好评;愿意研究并指挥施特劳斯家族的曲目。

按照上述前三条原则,2019年新年音乐会的指挥由蒂勒曼担任并无不妥。蒂勒曼不到20岁便拿起指挥棒,在过去40年间只与寥寥数个乐团及歌剧院合作,其中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便是他最频繁的合作伙伴之一。由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乐师几乎全部由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遴选而来,蒂勒曼因此十分熟悉此番与他合作这场音乐会的乐师,彼此间默契足够,玩起幽默才能你唱我和,妙趣十足。

只是,这位长期任职德累斯顿管弦乐团音乐总监并频繁与维也纳爱乐、维也纳歌剧院合作的德国人是否“愿意研究并指挥施特劳斯家族的曲目”,之前或许不会有太多人给出肯定的答案,毕竟他素来以研究并演奏瓦格纳歌剧作品而闻名,还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与瓦格纳相伴》(My Life with Wagner)的传记。在他惯常演出的曲目单上,几乎全部是德奥作曲家如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等人的经典交响曲。“施特劳斯”这名字也有时出现,只不过是那位写作歌剧和交响诗的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而不是为欢愉舞会配乐的施特劳斯父子。

由此说来,蒂勒曼此番首度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不论对于指挥家本人抑或这场今年迎来80岁生日的音乐会,都是具话题度的事情。蒂勒曼之前的指挥家,尽管国籍不同、文化背景及擅长曲目各异,都是颇有个性的,爱开玩笑,愿意与观众互动。说实话,在欣赏今年的音乐会之前,我很难想象素来严肃的蒂勒曼会像小泽征尔那样,面带微笑地在这个舞台上用不太标准的外语说出一连串“新年好”,也难以想象他会像杨颂斯那样用一对铁锤指挥《打铁法兰西波尔卡》,或是像莫斯特(Franz Welser-M?st)那样戴上大厨的帽子与乐手一齐演出《威尼斯狂欢节的梦幻回忆》。

蒂勒曼曾担任卡拉扬的助手,两人不论在选曲抑或在行事风格上都很有些相似,例如,总爱摆出严肃深沉的扑克脸,又如保守严谨的性格,对于德奥经典曲目视若珍宝。而不论1987年或今年的新年音乐会,都让我们明白所谓的“反差萌”在古典乐坛究竟是怎样神奇的存在:平日里谨严刻板的人,活泼闹腾起来,绝对超乎你我的想象。2019年的新年音乐会,让我们见识了蒂勒曼看似古板实则不乏谐趣的性格,而如今人们熟知的《拉德斯基进行曲》齐声拍掌的环节,则是蒂勒曼的伯乐卡拉扬留给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礼物。

1987年新年第一天的早晨,是时任柏林爱乐音乐总监的卡拉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登上金色大厅的指挥台。也是从那一次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直播这场音乐会的演出实况,为中国乐迷了解这一乐坛盛事打开一扇窗。那年的音乐会进入到加演环节的时候,众人熟知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台上部分乐手被旋律感染,忍不住和着节奏鼓掌。指挥卡拉扬受到启发,转身面向观众指挥,引导台下观众一起随着旋律拍掌。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小插曲,说得阔大些,可谓一次打破台上与台下界限的新鲜尝试。尽管之前也有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在这一首曲目演出期间与观众互动,但像卡拉扬这般主动邀请乐迷参与表演的,应属首次。从那时起,《拉德斯基进行曲》与《蓝色多瑙河》一样,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只有一次例外。因为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马泽尔在指挥2005年新年音乐会时没有演奏这首热烈欢快的曲目,以表哀思。

每年指挥人选不同,各位玩笑的风格也各有乐趣。20年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上,指挥马泽尔借《帕格尼尼圆舞曲》一曲小秀琴技让人印象深刻,却并不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首次尝试新花样。这场让全世界众多乐迷从每年年初就开始期盼的演出,除去音乐厅华丽、演奏曲目好听耐听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亲切。它虽像英国的逍遥音乐会那样允许听众同时享受美食与音乐,或是像美国波士顿的檀歌乌夏季音乐节,以开敞的草地音乐会形式面向乐迷,却从来不乏诙谐热闹的小插曲。

蒂勒曼的“反差萌”也可用来形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予听众的观感:既有“反差”(正襟危坐的、台上演奏台下听的传统音乐会被更活泼更具互动意味的表演模式取代),也有“萌”态十足的(打铁的杨颂斯、抡起厨师大勺指挥的莫斯特、吹哨子的杜达梅尔还有穆蒂指挥《飞奔快速波尔卡》时漫天飞舞的彩色纸花),足以使其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深得乐迷喜爱。一场音乐会将不同地域、不同国籍与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系起来,不论是抽中门票的幸运儿,能够身处维也纳美轮美奂的金色大厅内,或像我们一样只是每年准时守在广播或电视机前观赏,总会从那些圆舞曲、波尔卡和进行曲中得到惊喜、温暖与慰藉,别有一种“天涯共此时”的感怀。如今欧美、亚洲的众多管弦乐团,追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成功先例,纷纷在新年期间推出各式各样的庆祝音乐会,有些还借助YouTube等线上平台直播,但都难以达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样的魅力与影响力。 新年音乐会维也纳拉德斯基进行曲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唱会克里斯蒂安·蒂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