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的“大谋”与“小忍”
作者:宋晓军9月17日夜晚,当一架俄军侦察机被以色列战机做“替身”遭叙军防空导弹击落造成15人遇难后,与俄军方事后“愤怒”的表态不同的是,俄总统普京则对这一事件用了一句“似乎是由一连串悲剧性偶然事件所导致”的表态做了“冷处理”。事后有位媒体朋友对普京的这一表态疑虑地向我询问,对此我的回答是:普金可能是要“小不忍则乱大谋”。
要解释这个回答,先要说一下什么是普京的“大谋”。其实就在俄军机被击落前几个小时,普京刚刚与到访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就控制叙利亚伊德利卜的下一步局势,在索契进行了近5个小时的会谈,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虽然目前共识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文件,但据普京和埃尔多安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可以看到的大致内容有:俄、土双方同意在10月15日前,将在伊德利卜周边各方武装力量之间建立一个15~20公里宽的“非军事区”,由俄、土军方负责该区域的管控巡逻,在这之前的10月10日各方要将重武器从该区域撤出。对于以“征服阵线”为主被国际社会公认的极端组织,双方将竭尽全力予以铲除。同时在年底之前,还要确保开通穿越伊德利卜的阿勒颇至哈马的M5公路和塔基亚至阿勒颇的M4公路,用于过境交通。
很显然,俄、土达成的这些共识,既化解了10天前在德黑兰俄罗斯和伊朗与土耳其就伊德利卜是否要停火的分歧,又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叙的主权和降低了伊德利卜可能爆发人道主义灾难的风险。可以说既照顾了俄、土、伊、叙四方的利益诉求,又进一步孤立了域内极端组织,同时还大大减少了美、英、法各种干预伊德利卜军事的借口。事后,叙政府和伊朗政府都对俄、土商议的这一解决方案表示了支持,而联合国秘书长也对此表示了认同。事实上,在美国除了一味发出威胁而并未拿出实质性解决方案时,普京10天内通过在德黑兰和索契两次领导人会晤推出的伊德利卜解决方案,进一步巩固了俄罗斯在解决叙利亚问题上的主导地位。而这一被当事方和联合国逐渐确认的领导地位就是普京的“大谋”。
接着再说普京的“小忍”。其实就在普京的“大谋”逐渐形成的10天内,以色列发现其最大的利益诉求——伊朗在叙军事存在的问题未显现出任何得以解决的迹象。特别是在10天前俄驻叙大使金沙克(Alexander Kinshchak)表示要帮助叙军升级完善防空系统后,以色列战机终于在9月17日俄、土总统会晤几小时后利用俄军机做“替身”向叙拉塔基亚附近的三个军事目标发动了袭击,最终导致俄军机被叙防空导弹击落。从国际关系角度上看,以色列此举,既可以说是对俄方没有尽力帮助其解决伊朗在叙军事存在的“抱怨”,也可以说是表达了对美国迟迟不在叙政策上明确表态的“催促”。如果此时俄对此举过度反应,反而会给美国国内一些反俄、亲以派系以口实向特朗普施压,迫使他加大对叙军事介入进而打乱了普京的“大谋”。这可能就是普京“小忍”的真正原因。
最后我想说的是,就在普京发表“小忍”谈话后不久,当特朗普会见波兰领导人被问及美国下一步的叙利亚政策时,他虽没有明确表示未来美军会在叙利亚常驻,但他说也许很快就会做出决定。由此可以判断,普京的“大谋”未来可能还有一些不确定性。特别是目前这个“大谋”对伊朗在叙的军事存在明显有利,而这又是以色列的“心头大患”。那接下来普京为了他的“大谋”还将要面对多少“小忍”呢? 军事中东局势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