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扔!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扔!扔!扔!0文/欧阳宇诺

最近在整理衣帽间的时候,我总是想起E.B.怀特的一篇文章,《告别四十八街》。文中说,几个星期间,怀特一直忙着打发公寓里的东西,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希望某个早晨,就像施了魔法,所有的书、画、唱片、椅子、床、窗帘、灯、瓷器、玻璃制品、器皿、纪念品,一概从他身边消失,如同大潮退去,留下他静静伫立在海岸边。但此事并未发生。他每天早晨离家上班时,手中都会携带些东西出门,扔在三大道街角市政硕大的垃圾筐中。他认为从扔做起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家里仍然是满满当当。他说:“家就像一座装了单向闸门的水库,允许流入,却阻止流出。东西没日没夜地收进来——顺畅、隐秘、不知不觉。”

有时候,家的容纳能力相当惊人,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每隔几个月,我都要对家里的各个房间做一次“大清除”,扔掉大量的物品,整理新纳入的物品,使其看起来更加具备精致感。这不仅是一场艰巨的体力消耗,更是一场艰深的情感考验。整理达人近藤麻理惠认为,关于物品的去留问题,基准是:碰触时是否怦然心动。做法是,把东西一个一个拿在手里,留下令你心动的东西,丢掉不心动的东西,这是最简单又最正确的方法。遵循这个方法,在“大清除”中,有些物品是绝对不需要考虑“扔掉”这种可能性的。比如:多年来我写下的50多本日记;我5岁女儿的绘画和手工作品;承载无数甜美回忆的照片;珍藏多年的限量版芭比;衣帽间里的大部分包、衣服、滑板鞋;证件;钻石制品;骨瓷制品;精装版书籍……除了这些“绝无可能扔掉的物品”之外,决定其他物品的去留因素是什么呢?近藤麻理惠认为,是物品的“机能”“资讯”“感情”这三种价值,再加上“稀有性”要素。换句话说,人之所以没办法丢东西,通常是因为还能用(机能价值)、还有用(资讯价值)或还有感觉(感情价值),若再加上是很难取得或是难以取代的话(稀有性),就更加难以放手了。

扔无可扔时该怎么办?我通过多年的“扔东西”经验及深入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你可承受的范围内,不要敷衍或凑合,要买同类物品中的精品。拿到这些精品之后,尽量提高它们的使用率,尽量少买或不再买此类物品。这样做会减少你生活中后续的纠结和麻烦,令你获得一种简洁、精练的生活品质感。 扔生活圆桌

上一篇: 唐朝往事
下一篇: 声音(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