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的蝉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关晓海)
前不久到表弟家做客,傍晚无事表弟便带我到梨园里散步,表弟所在的村子盛产酥梨,几乎家家都有一片梨园。来到梨园没多久,我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棵梨树的齐腰部位,都缠着一圈胶带。我问表弟这是何故?表弟说其实不只是梨树,村子里房前屋后很多树都缠上了胶带,而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方便捉知了猴。
知了猴是蝉的幼虫,在夏天的夜晚,特别是雨后,它们便会从地下钻出来,爬到附近的树上,经过一夜的金蝉脱壳,蜕变为蝉振翅高歌。伴随着蝉声萦耳,捉知了猴也几乎是每个乡村少年都会经历的快乐往事。可在我的印象中,捉知了猴的场景应该是三五少年,打着手电,在月光下来回寻觅罢了,捉到了固然开心,捉不到也在玩耍中收获了满满的快乐,怎么还要在树上缠胶带呢?听了我的疑问,表弟说过去的老方法怎么能赶上现在的新形势呢,过去捉知了猴只是小孩子晚饭后的消遣而已,而现在已经变成了一门生意:知了猴因富含高蛋白,现在变成了城里颇受欢迎的餐桌美味,于是村里有人干起了专门收购知了猴的生意,然后卖到城里饭店做食材,每只收购价0.5元左右,如果捉得多了,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所以现在一到晚上,村里男女老少都会出动,在树上缠上胶带,因胶带表面很滑,知了猴爬到这里,便没办法继续往上爬了,自然方便捕捉。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偶尔也会把捉来的知了猴扔到火里烤着吃,可那只是小孩子的恶作剧罢了。那时候乡村经济落后,物资相对匮乏,很多人只有到年底才能吃上肉,可也没见谁家把知了猴端上餐桌,倒是有些小伙伴在大人的指导下,会利用暑假空闲时间收集蝉蜕,然后卖给中药材铺换些零用钱。相比过去,现在生活明显好了,很多人都是营养过剩,怎么反而还需要通过知了猴来补充营养?而且两相一比较,小时候虽然经济差些,但人们对知了猴的利用主要是把蝉蜕作为药材,比现在更符合生态平衡?但表弟却说,正所谓“舌尖上的中国”,现在人们吃东西比过去讲究,要有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树上爬的,知了猴是树上爬的典型代表,自然难逃厄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知了猴的厄运反而成就了村民,不管怎么说,通过捉知了猴换钱岂不比只听蝉鸣强许多?表弟的话也许有他的道理,但我担忧,知了猴再多,能架得住这样的捉法?也许过不了多久,乡村就难觅蝉声了,那时候的乡村还是我们熟悉的乡村吗?
不过表弟对我的疑惑却不以为然。表弟说,这两年县里、乡里承接产业转移兴建了好几个化肥厂,闻着刺鼻难闻的气味,看着污浊的废水,很多村民不理解:对于化肥厂这种落后产能,县里为何还要扶持?可县里反而打出要打造肥料之都的口号,这让很多村民都对自己以及下一代的生存环境既充满忧虑又无可奈何。表弟说,也许过不了几年,就算没人吃,知了猴也会绝迹,既然如此,还不如现在捉了卖钱呢。 蝉鸣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