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农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流沙)
十几年前,如果一个农民家庭,出现“子承父业”那是很可悲的,意味着这个家庭没有了“活路”,也没有“出头”的日子。因为农业是无望的,让人发不了财也致不了富。虽然它说起来非常的重要,是人类的米缸,是生态的屏障,甚至是乡愁的渊薮,但很少有农民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一辈子农民。
五六年前,一位种粮大户曾经私下里告诉我,他当了将近20年的种粮大户,但如果离开各种财政补助,其实他承包的上百亩农田根本赚不了多少钱。如果离开补贴,完全靠种田来发家致富,那太辛苦了。所以他把前几年赚的一些钱,在城里购置了两套商品房,结果不到5年,商品房暴涨三倍,远远超出他5年的种粮收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职业农民”这个群体一直没有诞生。十几年前,“职业农民”的概念即便提出来,也是莫衷一是的。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个概念越来越清晰了,也越来越丰满了。那么,什么是“职业农民”?
前几天,去了杭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这个村子坐落在群山之中,以前是穷乡僻壤,鲜有人迹。但有位老板看中了这里的好山好水,在这里开了一家书店,办起了旅馆和咖啡馆,还建起了游泳池,结果游人如织。原来废弃的土房子变成了宾馆,每住宿一晚,要价高达千元。我在这个少数民族村里遇到一位中年人,他对我说,以前地里种的玉米、蔬菜都是自给自足的,现在提供给了游客食用,一亩地的蔬菜原先最多值几百元,现在一年算下来,至少有五六万元以上。他有一儿一女,原先在城里打工,现在全部回来了,帮助家里料理“农家乐”。儿子规划种植了自留地,还流转不少水稻田,结果稻还没成熟,大米已经在网上预订一空;女儿呢,高中时期学的英语有了用武之地,通过网络接了几单外国友人的单子,人家给的是美金,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觉得,这就是“职业农民”模样,他们不再只是单纯地靠种田来满足温饱问题,而是借助“农业”,运营农业,创业发展农业。他们乐在农业之中,“死心塌地”的,不再是无奈被动地选择从事农业,而是满心欢喜地爱上了农业,愿意为农业奋斗一辈子了。
以前读欧洲的葡萄园历史,很多葡萄园种植主延续了几百年,大都是“子承父业”,一代传一代,他们乐在其中。当时我也想不通,几代人一直种葡萄这有什么出息呢?后来了解到葡萄园和葡萄酒的渊源后,我就恍然大悟,一个家族往往依靠一个葡萄园,自创出一个葡萄酒品牌。最后往往是一个葡萄园,一杯原酿葡萄酒,就足以让一个家族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他们的葡萄种植、葡萄酒酿制都是专业的,也是职业的,这些“职业种葡萄的”在欧洲,不是下里巴人,而是上层人,他们因为品质上乘的葡萄酒,收获着人们的赞誉。
我由此而想到了中国的农民,现在是中国农民遇上的最好时代,已经有一条路,虽然隐隐约约,但路径却是清晰的,它在引导背朝苍天面朝黄土的农民走向“职业化”。 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