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什么来传承匠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杭州富阳 流沙)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农村文化活动。活动现场摆了一些摊,其中的手工剪纸摊吸引了我。女匠人50左右年纪,从小喜欢剪纸,痴迷此道多年,她说每天五六点钟就起床开剪,乐此不疲。我问她销售情况怎么样?她笑笑说,剪出一件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心满意足了。言下之意,我是听明白了。但现在大多数“非遗”保护项目,大致就像手工剪纸一样面临着类似的状况,叫好不叫座,市场之路极不光明。表象上它是“活”的,实则是“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非遗”项目是以“人”作为载体来传承的,一旦人走了,一切就消亡了。
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独具匠心的“非遗”项目。但它有来自科技的巨大挑战,譬如印刷技术、激光雕刻技术、照排技术的到来,人工剪纸的式微是不可避免的。也许花几天用手工剪出来的作品,机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了。几十年后,随着剪纸艺人的离去,剪纸也就消失了。那么我们损失的不只是某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非遗”中的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剪纸的现状其实就是许多“非遗”项目的现状。
但悲观之中,我们似乎也还可以找到希望的曙光。譬如篆刻,其历史与文字的发展一致。现在机器已经可以替代手工篆刻了,但机器篆刻仍然没有办法取代人工篆刻。原因在于在全球华人地区,有一大批喜欢篆刻的人群,并且它还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这样来做个判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工篆刻必将继续与汉字同行,不太可能会出现断代。再如书法艺术,它带动了中国传统书画纸制作技艺、笔纸砚等产业的发展。如果来看教育部出台的“书法进课堂”,那就是文化产业方面的一项“顶层设计”,意义非凡。
从这些事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传统文化只有活着才有价值。那如何让它“活”着?其实就是让它有“市场”,努力创新,让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而不能把“非遗”保护仅仅停留在“固态”的保护上,如果停留在博物馆里,少了市井气,那么这不是保护,而是保存。
现在许多“非遗”保护工作,大都停留在保存状态,最后很可能只剩下一个标本。“非遗”的生存空间变窄,是因为这些手艺日益远离当代生活,而要把“非遗”真正保护起来,必须以创新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来。譬如海南的椰雕技艺,是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具有千年历史。海南一位名叫张必弟的人,把椰雕制成了音响,植入了蓝牙、NFC、音频线、Wi-Fi等,椰雕蓝牙有源音箱已获得了“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椰雕音响既实用又好看,同时又有文化底蕴,一举多得。作为“非遗”传承,事实上应该努力地让“非遗”与当前的生活结合起来,让非遗“活”在当下。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匠心,传承文化。 什么传承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