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学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北京 李成义)

前两天和甘肃秦安老家的哥哥在微信上聊天,谈到“微小学”,因为现在新闻不时报道一些山村的小学只有一个老师和几个学生,学校人数还没有一个家庭的人多。说来哥哥是我们王窑乡中心小学的老师,也属山村小学性质,他举例:本乡王窑村的小学有两个老师,一个即将退休,一个是代课老师,只有5个学生;而本乡小湾河村的小学只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学校总共两个人……我们一个山区乡就有多所“微小学”。

一个多月前,甘肃秦安县领导来北京参加教育扶贫会议,晚上邀请我这个老乡聊教育,席间和县教体局长私聊,我们凑巧谈及“微小学”,不过张局长的叫法是“麻雀学校”——个别山村的小学只有几个师生,虽是“麻雀”,但“五脏俱全”,师资和设施必须配齐。我们县就有众多的“麻雀学校”,但教育部门千方百计地保留,努力让每一个行政村有一所小学。有些山村小学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但也开齐了“语数美体音英”等课程,除了一个固定老师,还有一些专业“走教教师”,开车或骑摩托同时教周边多个小学的课程。比方说,同一个音乐老师,上午8时在张村的“麻雀学校”上课,10时又在李村的“麻雀学校”上课,下午14时又在谢村的“麻雀学校”上课……每天都这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走教教师”目前只在我们县的陇城镇试点,我在北京向陇城籍老乡王托弟做了求证。之前常说“走读学生”,现在是“走教教师”,只为保住“麻雀学校”。

“麻雀学校”是如何形成的?“择校热”是导致乡村孩子减少的原因之一,王窑乡王窑村的许多小学生也是如此舍近求远,跑半小时到乡政府所在地杨何村上小学。另一股“择校热”是向县城流动。写这篇文章时,我又向当小学老师的哥哥打电话,他说现在老家兴“家长陪读”,山里人家有好几个孩子,如果哥哥姐姐在县城上高中,家长就跟着下山给孩子做饭,弟弟妹妹留在家不放心,便把他们连带着送到县城读小学,这样一家人一起吃一起住。县城里的小学吸走乡里的生源,乡里的小学吸走村里的生源,“麻雀学校”便接二连三出现。哥哥还举例,他所在的王窑乡中心小学现有300名学生,而之前高峰期是600名学生,连一乡的最好小学都“减半”,何况是村里的小学?“麻雀小学”日益增多。

对城里人来说,“麻雀学校”听着可怕,几个学生如何撑得起“学校”之名?但对于我们山区当地人来说,更可怕的是连“麻雀学校”都没了,如果仅有的几个学生突然转学,“麻雀”便不复存在。而“走教教师”的推出,就是尽可能地平衡师资力量,保留一个个“麻雀学校”。但它的效果究竟如何,还待时间的检验。

为何要死守“麻雀学校”?教体局长说是保留乡村文化的根脉。这我很认同。一个山村只要有一所学校,哪怕是几个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都是一种文化气息的散发,对所有村民来说都是一种心灵滋润,启迪大家从良从善重教。只要“麻雀学校”屹立,乡村文化的千年根脉就依然延伸。如果一个行政村连一所学校都没有,便是教育的荒漠化。“麻雀学校”是留守还是关闭,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文化账。 麻雀学校

上一篇: 好东西(883)
下一篇: 登记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