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奇谭》:二维动画如何找到新生?
作者:卡生
《中国奇谭》在2023年上线时,每周更新一集。两集之后,豆瓣分数一度达到9.6,堪称封神。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巧妙地将《西游记》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毫不起眼的小猪妖变身当代职场“社畜”,尤其结尾处的反转意味深长,唤起了普通人的英雄梦。第二集《鹅鹅鹅》改编自南朝文学家吴均所撰的《续齐谐记》中的《阳羡书生》,故事中货郎在鹅山偶遇跛脚狐狸书生,书生醉酒,随即从其口中“吐”出兔娘、野猪、鹅娘,像黄粱一梦,心上人心里亦有心上人,说的是情,讲的却又是人心的起伏。货郎爱上鹅娘,鹅娘的耳坠最终化作飞鸟,飘散在崇山峻岭之间……这是《中国奇谭》里讨论度最高的两个短片。
“奇谭”是一种民间文学形式,通常以民俗故事、神话传说题材为核心,既有娱乐性,也承担着记录风俗和批判现实的功能。搬到《中国奇谭》里,不言而喻,它结合了传统与现代。这个动画短片剧集由11位年轻导演参与创作,包含8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题材涵盖古典与科幻、乡土与城市。在美学上,该片继承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的“民族风格”创作,融入了大量中国古代民间的文化元素。观众可以从动画短片里看到剪纸定格剪纸、偶动画、手绘、三维CG等多种形式。
《中国奇谭》由上美影与B站联合出品。速达,作为上美影的艺术总监,阐述了为何选择“奇谭”作为创作主题。她表示,“奇谭是人性的具象化表现,也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体现”。8个短片围绕“奇谭”的主题进行了现代性的解读和探索。影片在B站上一直保持着9.9分,尽管后来豆瓣评分有所下降,但网友仍评论称“观后劲头十足”。上线以来,B站播放量已达到3.4亿次,其破圈的热度甚至唤起了许多观众对小时候观看上美影电影的美好回忆。
总导演陈廖宇是速达的大学同学,他们均师从《天书奇谭》的导演之一钱运达老先生。陈廖宇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授,他以《小妖怪的夏天》和《鹅鹅鹅》为例,指出这两个影片确立了《中国奇谭》的风格边界。一个是能引发观众共鸣和代入感的故事,另一个所蕴含的多义性和复杂感是我国意境风格化的典范。《中国奇谭》虽然也有CG技术(电脑制作动画技术)和三维短片,但讨论度最高的仍是其中使用传统手绘的二维动画,被网友誉为一次中式“叙事”与“美学”的回归。在三维动画频出、创造出视觉奇观的作品受到观众瞩目的同时,《中国奇谭》这种以二维动画为主的剧集,反倒成为一种比较独特的存在。立体感、光影效果、质感成为评判三维动画质量的关键因素。与之相比,二维动画虽然在空间上缺乏透视和深度变化,但它有自己的风格和魅力。二维动画更注重美术化和艺术化的表现。传统二维动画虽然效率较低,但手绘带来的艺术风格多元化和高情感温度,满足了那些寻求复古、手工艺感的观众的需求。
二维动画也确实有发展空间。陈廖宇说:“数字技术、三维技术以及各种仿真技术的兴起为动画制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技术使得动画能够将许多真实元素模拟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关节的运动,还是皮肤质感和毛发细节,都能处理得极为精细。”无论是动画人本身还是观众,一旦习惯了“对真实的极致追求”这个逻辑,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限制想象力。
毫无疑问,《中国奇谭》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陈廖宇向我阐述了其诞生的初衷,他认为,一方面,我国电影院线、网络平台上的动画类型和风格趋于同质化、单一化,因此希望通过短片尝试一些具有特色的作品。另一方面,他希望激发年轻一代动画人对中国传统动画特色和雅俗共赏的探索。在当前动画工业化的语境下,如何传承我国特有的二维动画传统并形成符合现代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中国动画的美学传统
观众们看到《中国奇谭》的激动,一部分来自于对中国动画的怀旧。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小时候最喜爱的动画作品,从经典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到小而美的《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九色鹿》,再到后来的《邋遢大王奇遇记》《魔方大厦》等等。这些动画都是由上美影制作。从1957年正式建厂至今已有68年,它共发行了500部动画片。
上美影是中国动画片的高峰。动画片早期在中国被称为“美术片”,包括了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折纸片等片种。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上美影主要承担了美术片的制作,它一度几乎是中国动画的代名词。1955年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诞生,它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动画电影。尽管获得了国际认可,该片最初却被误认为是苏联或东欧国家的作品。此后,时任上美影厂长的特伟提出“中国美术片要走民族风格的路”,由此形成了上美影此后几十年的创作特色:根据艺术特点,邀请艺术家参与动画片的美术设计。
速达的父亲速泰熙是上美影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装帧艺术、儿童插画领域的艺术家,速达在浓厚的动画氛围中成长。她回忆,父亲去上海的时候,会去上美影艺术家朋友家里讨论工作,研究如何将传统元素融入动画创作。在那个时代,艺术与美学的纯粹追求居于首位。速达表示,从上美影建厂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美影创作了许许多多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她出生时,《大闹天宫》已拍摄了12年,这部里程碑式作品的人物造型深受京剧脸谱和民间版画的影响,孙悟空的动作设计脱胎于京剧武生的“云手”、“鹞子翻身”等动作,背景的云纹和山石则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线条。至今,美猴王形象仍是上美影的LOGO。另一部巅峰之作是1979年我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其影响力广泛,甚至导演饺子在拍摄《哪吒2》时,也是基于对这部动画的喜爱,产生了创作冲动。
这些作品塑造了中国动画的风格和美学传统:动画技术与国画艺术、中国民间工艺相结合,用以表现中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人物造型借鉴中国戏曲,配乐也以中国传统音乐形态为主。它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在国际上还有一种说法——“中国动画学派”。
水墨动画是上美影最具有开创性的类型。在中国传统水墨画里,讲究的是“墨分五色”“留白意境”。1960年诞生的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以齐白石的鱼虾形象作为蓝本。速达说,《小蝌蚪找妈妈》通过逐帧拍摄水墨晕染效果,实现了传统绘画与动画技术的结合,突破了西方动画的“全帧填色”逻辑,通过分层渲染技术,让水墨的浓淡枯湿在银幕上“流动”。1988年另一部水墨动画《山水情》的水墨技法启发了法国动画《牧神午后》的视觉风格。
动画技术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说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当时实现起来,不那么简单。《中国奇谭》中短片《小满》的导演陈莲华从同行的角度去分析,他说:“如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系列片《葫芦兄弟》的导演周克勤老先生那一代人,在动画创作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二维画面动起来。在那个时期,我国美术属性的表现尤为突出,而电影属性作为一种外来艺术,相对显得不那么成熟。因此,他们喜欢运用剪纸艺术来模拟电影的视觉效果,如蒙太奇的表现技巧和推拉摇移的摄影方式等。”如今,电影语言已不再那么神秘,陈莲华认为,重拾传统,在动画领域展现美术属性的丰富性和独特韵味,是上美影老一辈艺术家给他的最大启发。速达表示,上美影的创作精神是“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大闹天宫》的首席动画设计严定宪任上美影厂长,继续创新,推出了一批反映当时人们新生活风貌的现代题材动画作品,比如《邋遢大王奇遇记》等作品。它们构成了“80后”的童年记忆。
速达的父亲速泰熙受上美影邀请,担任《魔方大厦》的美术和设计。在拿到北电录取通知书、还未去北京上学的那个暑假,速达曾有机会参观上美影位于静安区万航渡路618号的上美影。在那里,她看到了动画片在成型之前的样子,未上色的线稿摆放在检测仪中拍摄,通过检测仪可以检验出原画的动作、节奏是否准确。那天,她第一次感受到动画的魅力,动画车间里负责线拍的李国芬老师正在那台机器上播放着一幕镜头,两个角色在互相追逐,画面随之疾驰,仿佛永远没有尽头……后来,速达成了他的同事。新一代动画人:创作的生长
纯粹追求艺术与美学的上美影创作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时代转型中渐渐失语,我的记忆定格于1995年,那时上美影经过4年的精心制作推出了《宝莲灯》。该片旨在接轨市场,引入商业运作模式,并力求与美日动画一较高下。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影响力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直至《中国奇谭》问世,网友们方才发出感慨:“这才是中国动画应有的风范!”
中国二维动画已经有百年的发展,在这个谈创新、谈商业的时代,年轻一代的导演能做些什么呢?他们其实延续了前辈们的经验,从中国文化里汲取养分,呼应时代与生活。
《中国奇谭》里最出圈的作品之一是《鹅鹅鹅》。导演胡睿擅长制造“中国意境”,看他出版的创作散文札记《奇境入画》是一种享受,仿佛掉入胡睿用阅读和思考构筑的志怪梦境。胡睿毕业于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媒体艺术专业,从小就喜欢中国的志怪小说,他说:“志怪小说承载了不方便直接言说的内容,这是我们中国人创造的一种特别含蓄的表达方式。”动画《鹅鹅鹅》概念图(受访者 供图)
因为有留学背景,胡睿的创作有国际视野,也想回归中国传统。这个传统里,既包括中国文化,也包括中国二维动画的审美风格。胡睿对《天书奇谭》导演钱运达先生的“奇、趣、美”的观点,十分推崇。他在电影院看《天书奇谭》重映时,听到这三个字,觉得豁然开朗。他说:“好的作品就应该是奇、趣、美的。‘奇’是新奇,它应该是作者对生活独特的理解。‘趣’是有趣,它不是简单的取乐,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艺术追求。‘美’不用说了,我觉得什么作品都应该有美的成分。美不是单纯的吸引目光,感官刺激的东西,那些绝对不持久。”
要融汇中西、传统和现代,还要追求“奇、趣、美”,胡睿琢磨了很久。在《鹅鹅鹅》中,胡睿以素描的形式勾勒出人物和景象的轮廓,又在大量的黑白水墨里营造出志怪世界的空间。在借鉴传统水墨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绘画的素描,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黑白的画面里,每个角色身上都自带一抹红,他说,“融入这一抹红,象征着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深沉而热烈的情感”。这一抹红,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一种情感的深度,又极显克制。
“中国意境”除了外在形式,还要有气韵。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实现就没那么容易了。《鹅鹅鹅》最初尝试采用西方的三幕式结构,胡睿说:“‘奇、趣、美’全没了,所谓的‘行活儿’的东西来了。这故事就不往意境上跑了,开始往杂耍式喜闹剧的方式跑了。我们中国动画没有喜闹剧的传统。美国有这种传统。咱们不评论它的好坏,我就说咱们的表达是含蓄内敛的。”胡睿最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简化,使作品回归到文本的原始状态。
“奇谭”用在一个当代作品上,也依旧有价值。胡睿指出,在现实生活的纷繁复杂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困境,呈现出独特的状态,这与中国古典志怪小说中所蕴含的隐喻有异曲同工之妙。《鹅鹅鹅》上线后,有人认为故事探讨了人性的“欲望”,有人则看到了“失去”。胡睿认为,《鹅鹅鹅》展现了人性的多变性及无常,而网友们的解读均包含在其中。
陈廖宇指出:“每一位创作者的时间都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实际制作的时间,另一个是创作者用其成长经历、趣味和个人价值观构建作品的时间。”胡睿在东西方的文化中游走、探索,或许最初并未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构建某种概念,但这一概念确实已经形成,人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这种想象力成长的轨迹。跟《鹅鹅鹅》不同,《小妖怪的夏天》和《小卖部》的特点不在“中国意境”上。前者是对经典故事的新编,后者则更像是一则关于世俗风貌的寓言。然而,它们又存在某些共通之处。陈廖宇认为,它们的“进行时”状态与当下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在《中国奇谭》中,这是两个让我感动落泪的作品。
《小妖怪的夏天》是以《西游记》为背景,但用小猪妖的视角讲故事的。小猪妖是最底层的妖怪,为了大王“吃唐僧肉”这个大项目忙碌工作。它的经历不正是现代职场人士所面临的现状吗?影片以独到的视角重新解读了为人熟知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今年,导演於水正在以《小妖怪的夏天》中的小猪妖为主角,制作动画电影《小妖怪的夏天:从前有座浪浪山》,预计暑期档上映。陈廖宇表示:“经过网络短片的磨炼,走向院线才是二维动画面对市场的真正考验。”《小卖部》则通过描绘北京胡同及其中的杨大爷,讲述了人与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老年人如何面对时代变迁的故事。《小卖部》的导演顾杨和刘旷是陈廖宇的学生,两人是一对居住在胡同里的小夫妻。最初,他们的多个创意提案并未得到陈廖宇的认可。一次,陈廖宇前往他们位于胡同的家中,看到桌上摆放着一张胡同的全图。该地图以他们的住所为中心,精细地展现了方圆百米内的胡同景观。正是在这次交谈中,陈廖宇教授首次听到顾杨生动地讲述邻里间的故事:“那位夜幕下在路灯下默默翻阅英文原著的大叔”,“对了,还有一个外表脏兮兮,却养了一群洁白鸽子的大爷,当鸽群在灰暗的天空中盘旋时,那幅画面格外动人”。陈廖宇越听越有兴趣,打断了顾杨,告诉她,“你们就写这个故事吧!”陈廖宇相信,“天下武功,唯真不破”。
顾杨与刘旷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迅速汲取了创作的灵感。在影片中,看上去特别喜欢埋汰人的北京杨大爷,实则是一个热心肠。他习惯了胡同的生活,对搬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并无兴趣。在一个深夜,他被胡同里的黄鼠狼带进了一个老房子里,房子里美轮美奂,被杨大爷经常擦拭的“石头狮子”“门把手”全都活了过来,感谢杨大爷对它们的照顾……陈廖宇说:“那些千篇一律、刻板模式化的故事,无论其数量如何,都无法提升故事的内在价值。一个故事或许有所缺憾,不够完美,但只要情感与出发点是真挚的,就会有敲开观众内心的生命力。”二维动画的独特魅力
《中国奇谭》中的《小满》,描绘了小满和朋友们在西湖之畔潜水寻球的乐章,却因一条巨大的鲇鱼惊吓,变成了童年心头的梦魇……故事虽然简单,却是最有“二维传统”味的作品。这不仅是一部怀旧的手工剪纸定格动画,勾起了人们对中国新年久远的记忆;更采用了复古的二维动画技术——“赛璐珞”时代的分层摄影,将剪制的纸偶与背景逐层布置在透明胶片上拍摄,每一帧的细微调整,都见证了“全手工”二维动画的匠心。
采用“全手工”不是噱头,导演陈莲华曾尝试用电脑制作剪纸风格的动画,却始终未能满意。他感叹道:“虽然CG技术可以模拟剪纸动画,但它缺乏手工剪纸那种独有的生命力。实物带来的触感,让人心生亲切与慰藉。即便科技不断进步,电脑也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工艺。”陈莲华认为,手工定格动画,蕴含了无穷乐趣和对丰富信息的传递。他后来看到了周小琳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毕业设计——手工剪纸动画,于是两个人合作了这部动画短片。周小琳,作为《小满》的另一位导演,承担了所有纸偶的制作任务。
《小满》的制作历时14个月,仅小满一个角色就有超过10套造型以满足不同景别的拍摄需求。周小琳表示,实物拍摄的最大挑战是光影的打造。剪纸的平面属性要求通过多层次的玻璃板来营造立体感,而光线的巧妙运用,更是为画面增添了层次和深度。剪纸动画的制作并不简单,陈莲华指出:“在二维平面上创作,是对日常经验的一种超越,需要精心构思每一处细节。这种传统技艺,是对想象力的巨大考验。”
在二维动画的世界里,一切奇幻都可能成真,它们天马行空,不受物理现实的束缚。陈廖宇曾构思过一段动画场景:一位皱巴巴的烧卖形状的老太太过马路时摔倒,脑中摔出一片烧卖,汤圆孩子们急忙跑来,帮烧卖老奶奶一一捡起。这个有趣的场景,如果用三维动画呈现,可能会因过于真实而带来恐怖感,这就是所谓的“恐怖谷效应”。虽然三维技术已成为动画界的宠儿,但那些转型为三维的二维动画,却往往失去了生动的表情和动作。
二维动画拥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这是三维技术难以触及的。胡睿在筹备《鹅鹅鹅》之前,最初组建的是一个三维团队,随后他们用三维技术进行了一些小样测试,先是做了延绵的群山和神秘的狐狸公子,但总觉得“丢了味道”,最终,他选择了用铅笔手绘来表达这种情感。胡睿说:“我对胶片时代的画面始终抱有一种特殊的留恋,这份情感至今未变。胶片时代所拍摄出的画面,因为其物理介质的特点,使得胶片颗粒在固定镜头中为角色或物品赋予了一种跃动的生命力,这种独特的语境是后来任何数字技术都无法复制的。”
为了捕捉这份“跃动的生命力”,胡睿带领团队开始了“最苦、最原始、最作坊”的工作模式,一个小小的镜头,需要一帧一帧手绘上色,每一帧的平均制作周期是4~8个小时,有的甚至需要十几个小时。感觉不对就重来,废片率很高。只要不交片,胡睿可以一直改下去。这与三维渲染的效果完全不同,为了营造出这种特殊的镜头语言,胡睿还特意在已经完成的画作上用擦笔营造那种质感。最终,成片展现了一些只有在胶片时代才会看到的细节,如自然的抖动和微妙的动感。 动漫国漫中国奇谭二维动画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