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穴居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一朵云里凌晨两点,还有闺蜜在淘友圈分享“洞穴睡眠用品”,有气密性堪比太空舱的仿生造型懒人沙发,有能把整个房间染成绚丽斑斓的夜空的北欧极光助眠光效,还有可以自由组合出999种纯自然白噪音的声效、可调节色感温度的睡眠眼罩、无痕无感睡眠降噪耳机,还有比“睡着可以长头发”的枕头更令人迷惑的,号称模拟母体子宫环境的AI智能充气睡袋。
现代人的失眠被称为是一场对洞穴的集体乡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一个洞穴比喻:囚徒们被锁在洞中,将墙上的影子视为真实。如今这一幕成了都市穴居人睡眠生活的写照:人们的身体被困在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森林中,灵魂被禁锢在各类电子屏幕中,开始渴望重返某种原始的黑暗与安宁。
洞穴风民宿恰是都市穴居人深度渴望回归原始感的一种具象化。东京有一家名为“茧”的胶囊旅馆,每天爆满,每个舱位仅1.2米宽,墙壁镶嵌吸光收音材料隔绝外界。蜷缩在胶囊仓内的睡客,以婴儿屈膝环抱的姿态,在立体环绕的柴火、雨点、微风和风铃声中沉沉睡去。杭州一个山脚下,一间依原始洞穴山势建造的民宿,墙壁凿出粗粝的风化纹理,床铺被深深嵌入岩壁凹槽,照明也仅靠几盏模拟火把的暖光灯。老板坦言:“客人来之前都会问无线网络信号好不好。但住进来后,他们反而会主动关闭电子产品。”
村上春树在《眠》中写道:“失眠时,我吃冰冷的黄瓜,咀嚼声像在啃食时间。”这正是都市穴居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追求与味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符号相关的“洞穴风味”。在助眠APP的付费音效排行榜中,篝火噼啪、深海波动、亚马逊雨夜位列前三;某品牌限定发售的洞穴熏香,将岩兰草草根与雪松松枝调和出“原始森林苔藓的气息”;添加了褪黑素和缬草提取物的助眠巧克力,一口下去迸裂的土腥味,号称能让人瞬间跌入柔软的地洞。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写到,夜晚的原始部落,“黑暗是所有人的襁褓”。今天的都市穴居人用降噪耳塞隔绝地铁轰鸣,用密织遮光窗帘过滤朝霞霓虹,深夜在购物车中一键购买黑暗,将四方穹顶的水泥隔间改造成另一种襁褓。而这场盛大的睡眠经济蓬勃的背后,是一场无声的文明返祖意识迁徙:我们正带着科技与智能,试图重返那个篝火摇曳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