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仪与仪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程一鸣初入职场那几年,我为所在企业主持了几场年会,效果尚可,此后公司大小活动总要派我登台主持。而我又经常将活动照发到朋友圈展示,慢慢被亲友贴上了“司仪”的才艺标签,此后若谁家举办婚宴寿宴,也常来求助我登台主持局面,以省下一笔外请司仪的费用。
《诗经》有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这说的是相鼠都有它的样子,而人又怎么能不讲“礼”呢。其中的“礼”,便包括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仪式,这便需要一个拿腔作调、假装“正经”的司仪,去撑起场面的仪式感,来表达此时此刻的特殊性。
在《辞海》中,司仪是一个官名,指《周礼·秋官》中专门接待宾客者。而到了现代,说司仪是典礼上的最高“指挥官”也不为过,毕竟身处舞台中央的司仪,说出的每句话都是活动的最高指示,无论嘉宾席上坐着的是领导还是长辈,皆要服从司仪的调遣安排,让谁致辞谁便要致辞,让谁献艺谁便得登台献艺,毕竟众目睽睽,盛情难却。尽管那些调遣合乎情由,且大多是提前安排好的。
古时,“礼”字通“履”,意为穿好鞋子才好走路。但鞋子的大小应与脚掌的大小相当,因此司仪的风格也应与仪式的“内核”相适。主持工作会议,要严谨严肃,谨遵流程,忌“油嘴滑舌”;主持企业年会,要激扬澎湃,激励士气,也要适度幽默,制造快乐能量;而主持婚礼,则需情感充沛,用婉转动情的声音语调,营造诗情画意。
被请去做司仪,相当于主办人将精心准备的典礼仪式都交予你之手,可见司仪担负着重大信任。仪式的门面要靠司仪的气质撑起来,仪式的内涵要靠司仪的语言诠释。我刚做司仪的时候,面对台下黑压压一片的观众,以及排山倒海般注视过来的目光,也有过声音发颤、手腿发抖的情况,有时甚至一时发蒙,找不到手中的提词卡,以致说不出话来,本该丝滑进行的典礼突然卡顿在司仪的沉默中。而司仪被众目逼视,冷汗直下,更加找不到词了,使仪式的威仪尽失。
通过努力,成为一个照本宣科的司仪相对容易,但想做一个能自由发挥、旁征博引的司仪却千难万难,不仅要求司仪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出口成章的本事,还要求司仪在万千目光注视下,依然保持收放自如的强大气场,才华与心理素质缺一不可。这样的司仪,可使仪式生辉,将在场宾客的注意力牢牢拢进仪式中。此外,一场典礼的环节众多,舞台上难免出现意外情况,一个灵活应变的司仪,还能用语言给纰漏打上“补丁”,反成仪式的点睛之笔。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很多职业都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不过,我想司仪应该可以放下心来,毕竟仪式感与人的心灵相关,若交给冰冷的机器去主持仪式,虽然能够避免出错,但那样的仪式却很难让人感受到情感和温度吧。 司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