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宽松意味着什么?

作者:谢九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于12月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做出了进一步阐释——“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可以看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将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基本操作。

我国上一次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要追溯到2008年底。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此之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大多保持“稳健”甚至“适度从紧”的口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上一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了两年时间,其间我国多次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直到2010年底,我国终止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从此,“稳健”成为我国十多年来的货币政策基调,直到这一次,我国再度宣布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又一次迎来大转折。

我国的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由此带来的最明显变化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货币闸门将进一步放松,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大幅宽松,利率继续降低。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利率进一步下降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不仅能够从财务成本上改善企业的盈利空间,更主要的作用在于提升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对普通民众而言,利率下降最直接的好处在于进一步降低房贷成本。房贷支出是普通民众最主要的家庭开支之一,房贷成本下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家庭开支压力。从长远来看,房贷支出减轻之后,也能够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货币放水同样会带来挑战,对外会带来人民币贬值,对内意味着投资理财的收益率下降。

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会加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最近几年,人民币兑美元一直处于贬值状态,汇率长期处于7.2元附近,明年人民币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贬值压力。

一方面,特朗普上任之后,他的各种减税和关税政策可能会让美国的通胀反弹,如果通胀再度抬头,美联储降息的空间减小,会带来美元上涨;另一方面,特朗普如果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中国的出口将受到冲击,中国有可能通过人民币适度贬值来应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明年中国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人民币将面临多重贬值压力。

利率进一步下降,更大的挑战在于对内的影响,也就是存款和理财的收益会越来越低。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如果手上有闲置资金,未来几年将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

最近两年,我国的利率不断下降,存款利率一再刷新历史新低,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都已经跌到“1%”时代。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将闲置资金放在银行里,利息已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继续宽松,利率大概率还将下降。所以,对于偏爱储蓄的国人而言,在超低利率时代,如何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未来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理论上而言,如果利率足够低,股市和楼市就会出现较好的投资机会。因为低利率意味着股市的估值提升,楼市的资金成本下降,对股市和楼市都会带来支撑。而且,利率足够低之后,储蓄收益下降,也会让部分储蓄资金分流到股市和楼市。这也是我国持续降低利率的目的之一,希望对股市和楼市形成一定程度的支撑。最近这一次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除了提出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之外,还罕见地提到了稳住楼市和股市。

那么,存款利率大幅下降之后,老百姓会将储蓄资金转移到股市和楼市吗?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股市和楼市能够提供良好的回报,那就有可能带来双赢。一方面,老百姓在存款利率大降之后,找到了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渠道;与此同时,股市和楼市稳住之后,对中国经济也会带来强有力的支撑。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我国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还有一个潜在目的,即刺激民众消费。如果存款利率较高,很多人会将闲置资金放在银行赚取利息;如果利率大降,资金放在银行里几乎没有收益,甚至还因为通胀而缩水,那么老百姓存钱的积极性就会降低,由此会增加更多的消费。

对于一生偏爱存钱的中国人而言,存钱的首要目的是维持安全感,应对未来的生老病死等各种不时之需,而获取存款利息,那只是存钱的副产品。所以,想要老百姓将资金从银行取出来消费,仅仅降低利率还远远不够,即使存钱没有利息,很多人也会习惯性地存钱,因为这会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当民众消除对未来的不安全感之后,只在银行保留最低额度的储蓄,更多的资金可以拿出来或消费、或投资,这反过来又会刺激经济增长,形成双赢的良性循环。如果未来的政策能够在社保体系上集中发力,或许能够从根源上解决老百姓不敢消费的难题。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