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张天骄
“听书时代”已经到来?0当桌面摆上叶黄素和护眼胶囊,听书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我原以为听书和听评书、听播客一样,没啥区别,可听着听着就发现,对于读书人来说,听书和看书的差距,比“偷书”和“窃书”这一性质的区别还要大。

刚开始听书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因为可以不分场合,做饭吃饭跑步开车坐车都可以……比欧阳修的“马上厕上枕上”灵活多了。不到一个月,我就听了五六本,这可比肉眼读书的速度快多了。我听了小半年,各个App也能一分高下了,有的AI声音真的可以算作带着感情读,有的则比较机械,木渣渣的。我还找出一个规律,让AI读诗就能判断其水平优劣。短短五个字或七个字,快速读出来,效果都差不多,可是让它读“我以我血荐轩辕”就露馅了。高质量的AI就能像人类一样读成“我以我血/荐轩辕”,有的只会读成“我以我/血荐轩辕”。不过,即便是专业读书类的AI,也有不那么灵光的一面,比如将“罚没(mò)”读成了“罚没(méi)”,将“把你的腿打折(shé)”读成了“打折(zhé)”。

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小毛病,真正的问题很快就来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听。有些内容即使当时听进去了,也记不住,成了不求甚解。仔细想想,便发现了问题所在:看还是和听不太一样。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用心去听”,而不是“用心去看”。因为,“看”本身就是用心在看。看的同时,会即刻去思考,而“听”未必会。我最初选择听的书籍都是传记类和解读历史类的,内容都比较松散,无需太多思考,只要“听”就行了。但是当内容过于平淡或者逻辑严密,你必须集中精力去听才行,不像过去那样,可以“有一搭无一搭”。

小说平铺直叙,大脑就容易开小差。成体系的理论,一句紧挨一句,更需要你有一个思索的时间。如果是“看”,这些都不是问题,甚至可以放下书本好好想想,但听书却没有这个时间。即使按下暂停键,还是需要看一遍上下文才能加深理解。这还不算缜密的侦探小说,哪一句都可能是“草蛇灰线”,稍不留神就可能遗漏重要线索。

那以前听评书、听博客为什么不存在这个问题呢?听评书,重在听说书人的演绎,到了关键时刻,说书人就会用激昂的语调、加快的语速,调动听众的注意力。举个反例,现在有平台用单田芳的声音制作了评书《四世同堂》,模仿得很像,但没有了抑扬顿挫,只有娓娓道来,效果就很一般。而播客的主播人则是通过反复提示重点,让你不由得记住。

西汉末年的书生,也许永远不会忘记幼时把竹简握在手中的那种厚重踏实,同时也会享受纸张的轻薄便利……眼睛自然是感受世界的最佳器官,但习惯终究能改变,一切也都能变得理所当然。听书即便有难以克服的问题,可它的便利实在是难于抵御,我也逐步养成了“耳朵过滤,眼睛确认”的习惯,遇到关键情节,即使当时看不了文字,也会记下时间轴的位置,有空时再确认一下。

纸张代替竹简,不仅仅是改变了书写的形式,也改变了书写的方式。因为记录的载体终究有限,你必须言简意赅。跃升到没有纸张束缚的电子载体时代,怎么洋洋洒洒书写似乎都不为过,每个人都愿意展开讲一讲,小说字数更是动辄百万起步。面对大水漫灌的内容,听书也将是大势所趋。小说《三体》里,住在地上的冬眠者管地下的现代者叫“点墙的”,因为现代者到了地上之后,还是老习惯,总是不由自主地向墙上点,想激活些什么。我想,我们可能也会被后人称作“听书的”…… 听书

下一篇: 跑步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