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步艺术家
作者:牛东平
可我硬是固执地向朋友输出了一通“跑步不听音乐论”:文化工业不一定懂文化,而消费主义只关心消费,它们都致力于营造一种自由自在的精致。可问题是这个时代的音乐是不是太多了,开车时听、睡觉时听、上厕所听、路上听、上班也在听,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音乐班子,各种旋律编织出一个音乐茧房,在这个茧房里,人听不到自己的静息心率和脚步声也就算了,现在连跑步声都要被遮蔽。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自身本源的倾听者”,而尼采说我们需要“聆听新音乐的新耳朵”,这两句话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可无节制的音乐正在变成一种迷人的噪声,压过了一切声音。
有人会说跑步不听音乐的话很乏味,这只能说明他其实厌倦跑步,跑步对他而言只有工具价值,而不具备任何美学价值,听音乐反倒能给他一种小资幻觉。另外是一些所谓的“严肃跑者”,这类人像毕达哥拉斯一样,迷失在各种数据和曲线里,音乐对他们而言轻如鸿毛,听不听都无所谓,全看心情。而我追求的是一种“跑步艺术家”。不同于卡夫卡笔下的饥饿艺术家,他表演绝食给人看,博取观众的惊讶与感叹,当没人观看时,他的艺术生涯也就结束了。跑步艺术家是用身体演奏音乐给自己听,他演奏的音乐就是自身的本源,这个本源在跑步中变得格外清晰。
著名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说,人类每时每刻都有一种最原始的背景感受,它像一种在音调和节拍上都很微弱的背景音乐。这种音乐就是我们的躯体状态,它是我们对生命自身的感受,对存在本身的感知。想象一下,不论在任何时候,血液的流动、呼吸的节奏、肌肉的收缩、心脏的跳动以及各类脏器和人体系统的隐秘运转,它们寂静而轰鸣,就像一种复调音乐,多个独立的旋律同时进行。
这样的背景音乐放在跑步中,音量得到了强化,它不再隐秘,而是冲上了前台。此时人的全部感触系统都被打开或者提升了。脚掌踏击地面的声音像一种沉闷但深邃的鼓乐,而呼吸声像管乐,时促时缓,心跳节奏如悠扬的琴声,充满抑扬顿挫。三个声部以一种精确的对位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调变奏,这是生命的兴奋剂。天空和大地也在为这段音乐进行定音与调谐,还时不时加入了风声、鸟声以及各类其他声响,人成了一个移动的交响乐剧场,自己演奏自己倾听,这就是所谓的新音乐和新耳朵。我们如果想要成为自己生命的艺术家,首先要从最细微和最日常的地方开始,而跑步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方式。 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