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32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走进咖啡厅,我还没来得及坐下来,正在求职的朋友就忍不住大吐苦水。前几天,她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一个匹配的岗位,便主动向人事部门发送了简历。人事在得知朋友的基础情况后,对她挺感兴趣,问什么时候方便面试。朋友刚要回复,人事却突然提了一嘴:“你的MBTI是什么?”“我如实回答INFP,没想到对方的态度竟反转了,直接回复我与岗位要求不太相符,暂不安排面试,最终没有下文了。真搞不懂究竟是哪里出了错。”朋友愤愤不平。
“错在不是理想的职场人格。”这是我和朋友讨论后的结果。当初,在得知自己同为INFP后,我进行了一番网络搜索。四个字母刚输入完毕,页面自动补全类似“INFP为什么是最差的人格”“INFP不适合工作”等词条,让我十分意外。
怎么就不适合工作了?点击链接一看,内向敏感、懒散内耗、执行力差……一大堆缺点被分析得头头是道,最后的结论是——这种人格的人“只适合当富二代,不适合做打工人”,需要“避雷”。甚至有人将MBTI的16种人格以金字塔的形式从优到劣进行排列,在这条鄙视链上,INFP位于底层。与之相反的是,ESTJ、ENTJ等人格被冠以“天选打工圣体”“职场王者”等称号,大受欢迎。
老实说,我确实是个内向的人,在社交场合总会感到局促不安,能发微信沟通绝不打电话,但要是偶尔勉强自己装出热情开朗的样子,大概也不会被识破。工作上会犯拖延症,可还是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缺点虽有,也不是不能克服,难道这样都要被鄙视吗?
近些年,MBTI莫名火了一把。在社交平台上,人们热衷于把这四个字母当作标签记录在自己的主页上,就连玩游戏都有“i人区”和“e人区”之分。以往在求职时需要花费几十分钟完成的性格测试,也被一句“你的MBTI是什么”轻易取替了。人事心中自有一套高低标准,一旦求职者透露的职场人格与期望的理想型不符,就会将他们淘汰,毕竟求职者多得是。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知道MBTI,是在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那时同学们对职业规划没什么概念,同时也苦恼于日后从事何种职业,老师提议我们回去测一测。由于我对自己的专业毫无兴趣,又没有想好以后要做什么,于是就根据INFP这一结果所推荐的职业逐一参加相关的实习工作。体验过后,我把不喜欢的选项排除,最终在可接受范围内选择了相对喜欢的工作,并且努力工作至今。
对于这个测试,现在我是又爱又恨。一方面,它的确在我目标不明时发挥了关键作用,指引我找到不那么抗拒的工作;另一方面,我能理解部分人事拿它作为评价求职者的参考指标,但若仅凭这八个字母的排列组合去判定求职者是否适合某个岗位,而无视其专业技能和潜在能力,何尝不是一种武断?
聊到最后,我忧心地问朋友:“下次再有人事问你的MBTI是什么,要怎么说呢?”朋友挠着头回答:“撒个谎吧,试着演绎一个所谓的职场王者人格,但愿不会露出马脚。”
(读者 水子) 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