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折痕里的哲学小插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Kiera纸张折痕里的哲学小插曲0为下午的考试抱佛脚而读书,不小心蹭到了书角,几页纸张的边角被折起。最外露的一页形成了一个最大的直角三角形,页数越往后,折叠的角越小。折角的面积依次递减,彼此之间呈现出近乎恒定的差异。刹那间,我感到不安——这些随机的纸页竟然展现出如此精确的秩序。

我时常对这种“不该存在”的秩序产生恐惧。当那些本该杂乱的事物以一种精密的方式排列时,会给人一种本能的不安感。这不是持久的恐惧,而是瞬间的悸动——在秩序中震撼,寒意随之而来。上一次产生类似的感受,是在伊丽莎白公园见到蕨类植物的叶子——它们像矩阵般整齐排列在枝干上,精确得仿佛不属于自然界。那种秩序的冷峻让我恶心,却也让我无法移开视线。

为什么精准的规则让我不安?这种反应是否有学术的解释?或许这在心理学上可以归结为“超常知觉”——对规则或模式的过度敏感。人类大脑擅长识别模式,有时甚至在随机现象中寻找规律,仿佛背后存在某种安排。当这种规律过于完美,我们会不由得联想到某种幕后力量的存在,好像窥见了一丝真相。我可能正是在这种超乎寻常的秩序中,感受到了“意图”的气息。

还有一种解释,这或许是“恐怖谷”效应的变体。我害怕那些看似自然却又过分规则的事物,过于精确的秩序,仿佛不该出现在书页的折角或植物的叶脉中。这违背了我对日常生活的预期,下意识将其归为威胁,十分排斥。

也许,这是一种荒诞感。完美的秩序暗示着更高级的存在,仿佛在无声嘲笑人类的渺小与无力,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的努力在无限的秩序面前毫无意义。而我在面对这种超出常理的秩序时,也像个被排斥在规则之外的旁观者。

又或者,这种体验与康德所说的“崇高”类似。不过,这种崇高感并非源于数学或暴风雨的强大,而是来自强大力量的不经意的显现。我偶然发现的秩序,像是另一种智慧生物的邪恶微笑——像福柯描述的全景敞式监狱,我仿佛感到自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注视着,而我无力反抗。

我并不是一个有神论者或无神论者,事实上,“有神”或“无神”不在我的关心范围内——还不如知道哪个中餐馆收现金可以打八折实在。但当我瞥见这种秩序时,仿佛一瞬间通了电,平时课堂上左耳进右耳出的各种概念连在一起短暂地闪烁成一道电光,将我带入一种追根究底之中。

但是先别追了,考试要不及格了。

上一篇: 理发经济学
下一篇: 健康(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