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臣奏议》
作者:卜键
该谕也说到此类奏章对本朝存在不敬或贬损触犯之语,乃属自为其主,不宜深责,可在订正删改后加以选录,其余部分仍予销毁。他要求四库总裁遴选一二位纂修校办,编成誊清后进呈,自己将亲加裁定。从后来的谕旨可知,此书交给了纪昀等人办理。之后,乾隆常在抽阅时择佳随笔勾画,陆续下发,并于次年十一月传谕:“此等奏疏内有剀切敷陈、切中当时弊政者,应别加编录,名为《明季奏疏》,勒成一书,使天下万世晓然于明之所以亡,亦可垂示方来,永为殷鉴。”(《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七二五,军机大臣奏呈《明季奏疏》拟选各篇目录并将原书缴进销毁片,附清单)再次确认以《明季奏疏》为书名。
四十六年(1781)十月,应是读了《历代名臣奏疏》受到启发,乾隆的想法又有变化,命将书名改为《明名臣奏议》,重组了编纂班子,主要由自己的子孙担纲编纂,谕曰:
因思胜国,去今尤近,三百年中,荩臣杰士、风节伟著者,实不乏人。迹其规陈治乱,抗疏批鳞,当亦不亚汉唐宋元诸臣。而奏疏未有专本,使当年绳愆纠谬,忠君爱国之忱,后世无由想见,诚阙典也。即或其人品谊未醇,而其言一事,陈一弊,切中利病、有裨时政者,亦不可以人废言。至神宗以后诸臣奏疏内,有因辽沈用兵涉及本朝之处,彼时主暗政昏,太阿倒置,阉人窃柄,权幸满朝,以致举措失当,赏罚不明,其君缀旒于上,竟置国是若罔闻,遂至流寇四起,兵溃饷绝,种种秕政,指不胜数。若杨涟、左光斗、熊廷弼诸人,或折冲疆场,或正色立朝,俱能慷慨建议,剀切敷陈,设明之君果能采而用之,犹不致败亡若是之极。其事距今百十余年,殷鉴不远,尤当引为炯戒,则诸人奏疏,不可不亟为辑录。除《明史》本传外,所有钞入《四库全书》诸人文集,均当广为搜采,裒集成编。即有违碍字句,只须略为节润,仍将全文录入,不可删改。此事关系明季之所以亡,与我朝之所以兴,敬怠之分,天人之际,不可不深思远虑,触目惊心。(《清高宗实录》卷一一四三)
可见书名已升格,取材范围也超出违碍书籍范围,扩大至所有明人文集。弘历命以诸皇子与总师傅蔡新等为总裁,以众皇孙、皇曾孙及其师傅为纂修、校对和誊录,并再次表示自己将亲自阅定。
此书的篇幅不大,编纂难度也不大,弘历是信不过纪昀吗?当然不是。他将主纂换成皇子及上书房总师傅,应是想给儿孙辈一个阅读忠谏奏议、了解前朝弊政、体会治国之艰的机会,可谓用心良苦。此时弘历有四个成年皇子,上书房有四位总师傅,光总裁就是八位,齐抓共管,或互相推诿,都会造成体例和运作上的混乱。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四库馆排名第一的总裁、皇六子永瑢恭进《明臣奏议》文稿,可知该书已经编完。而当时河南境内黄河决口堵而复溃,山东巡抚国泰与布政使于易简爆出贪腐大案,诸事闹心,弘历应是未经细看,即命“交武英殿写入四库全书,并交聚珍版处排印”,显得比较放心,期望也高。
当年五月十二日,乾隆即由圆明园起驾去承德,至九月二十二日才回京。四个多月的时光过去了,《明臣奏议》的誊录和刊刻都有了较大进展,孰料进呈御览后,反惹得皇上大为生气,降谕斥责:
前经降旨派皇子同总师傅等编辑《明臣奏议》一书,原因明季朝多秕政,廷臣谠言直谏者亦不乏人,特令广为搜采,裒集成编。自应考订朝代,前后按次编录,方于时事得失原委了然。今阅书内并不按照朝代次序,且各篇内所载报闻不省等字样,或书某家,或又不书,体例乖舛。可见诸皇子办理此书,并不能仰体朕借鉴垂训之意,留心细阅,而总师傅等亦不详加厘正,草率了事。
以上说的是《四库全书》誊录本。接下来追究责任:六阿哥永瑢、八阿哥永璇系留京办书,命与总师傅德保、曹秀先、周煌一并交部严加议处;十一阿哥永瑆、十五阿哥永琰随驾往热河,蔡新因病告假,涉入较浅,也不能完全推脱责任,皆交部议处;那些担任校订抄写的师傅和翰林,以“照本誊抄,不行校核”,也都交部议处。为什么没有老十七永璘(就是传说中那个表示皇位与己无关、只想要和珅府邸的聪明鬼),大约因年龄还小,未予总裁职名,只是与众皇孙一起跟随列名吧。
对于武英殿的排印本,弘历也很不满意,传谕:
至聚珍版排字,自应照进呈原本每疏各为一篇,庶今易为更定,乃连缀成帙,致通身难改,而又未经声明。除董诰随往热河加恩免其交议外,金简、曹文埴亦着交部严加议处。其专管排印之翰林彭绍观、祥庆着一并交部议处。此书竟不合体式,并着原派皇子、总师傅等另行按年更正,编次体例,呈览后再交武英殿排印。(《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九二五)
而气头一过,弘历仅对老六、老八各罚尚书俸一年,也就是区区180两银子,随同办书之其他皇子、上书房总师傅、师傅与编书翰林,也包括武英殿总裁和提调等,均加恩一体宽免。
纪昀先领此书编务,后来退出,也算躲过一小劫。而该书提要由他定稿,应是阅后感触较深,颇有精彩之笔,如说“是以众芳芜秽之时,必有名臣硕辅,挺出于其间;群言淆乱之日,必有谠论嘉谟,搘柱于其际”,既与御论相合,又加提升,符合帝制时代朝政运转的规律。至于书名本为《明名臣奏议》,何时去掉了那个“名”字;全书初为20卷,何时得旨扩展了一倍,皆未见记载。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