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读还是精读?
作者:薛巍
每分钟200到250个词也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哥伦比亚大学有一门课叫“文学人文学科”,两个学期内,学生要在课上阅读、讨论《吉尔伽美什史诗》《创世记》《荷马史诗》《会饮篇》《忏悔录》《神曲》《李尔王》《蒙田随笔》《傲慢与偏见》等经典著作,学生每一两个星期就要读完一部巨著。现在上这门课的学生说,他们完不成这样的任务,老师只好选一些章节让他们去读。一位老师说,现在的大学生甚至无法专注地读完一首十四行诗。这是因为他们在中学时就受到短视频的干扰,中学阅读只考论证和概括能力,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很难考核,老师也就没有传授它的动力。
泛读和速读无法像深度阅读那样激发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说:“读小说需要注意力集中、专注、投入地阅读。如果你读一部小说用了两个多星期,那就根本不是读小说。”有些人可能很自然地以为,既然罗斯说读小说要专注,他的意思就是要用很长时间才能读完,两个多星期还是有些仓促。但也许恰恰相反,他认为如果你读书很专注,用不了两个多星期就应该读完一部小说了。像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那样,《荷马史诗》《神曲》那样的古老经典也只要一两周就能读完。
英国学者罗伯特·伊戈尔斯通在《文学为什么重要》中说,读文学作品要学会文本细读,“律师、科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致力于消解朦胧,规避疑义。文本细读对朦胧、意义的迁移、双重含义、暗示和联想格外敏感,对历史语境或作家的生平则兴趣甚微。文本细读就像是作家手艺的逆操作。你对文学的创造性响应来自于你的思想、心灵、感觉,来自于你的过去和你对未来的希望……所谓了解文学,与仅仅知晓有关如作家生卒年和第三章中发生的事情等事实,或者阅读维基百科上的摘要,还是有所不同。了解一部文学作品,是要把它视为一个过程来经历,而不是把它视为一个小测验或者考试的答案合集:文学是行走,不是地图”。
英国诗人爱丽丝·奥斯瓦尔德曾经讲解她如何细读《荷马史诗》:荷马两次说到奥德修斯的语言的形式或者套路,比如描写黎明的套路:黎明总是第一个醒来,总是重新开始,奥德修斯从离开家到回来,却要经历7305个黎明,他老了20年,有着玫瑰色手指的黎明女神拿走了他的青春。“要通过它对黎明的各种表达,感觉到它对时间的不同态度,才能察觉到《奥德赛》的级别和开放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