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空气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一朵云里过度空气感0朋友向我展示新学成的“空气感”妆容:底妆选与肤色相近的颜色,结合点、抹、拍等多种混合力度手法充分涂抹均匀;眼影用温柔的浅大地色系;眉笔勾勒出根根分明的野生毛流;低饱和腮红大面积铺开;透明美瞳增加眼眸深邃,睫毛不再用芭比娃娃的C度卷翘,而是采用自然朴素的婴儿直,微微下垂的质感更加真实;最后还要颇有心计地在鼻翼、眼角或唇边点上几点犹如天生的痣点。主打远观非化近看似化的持妆无妆感,让人一见萌生怜爱之意,颇有“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的零距离好感。

事实上,空气感妆容的受众并非真的愿意素面朝天,打造一款空气感妆容的气力也绝不比浓妆艳抹少,除了化妆产品要遵循自然轻盈的配色和质地标准,在上妆手法上更要求精益求精,避免用力过猛破坏整体若有似无的空气氛围。暗戳戳的过度用力还会同时蔓延到服装与饰品上,漫不经心的搭配实则是极其考究的精挑细选,毫无破绽的空气感看似毫不费力,实则背地里铆足了气力。

日系电影《小森林》形成了最早的一套空气感标准,强烈的逆光破坏原本画面的对比度,巴不得用溢出镜头的水汽与尘埃,为大山深处的独居生活蒙上一层朦胧的美好。人们渴望王维笔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状态,催生了诸多模拟田园生活的案例。镜头前看似天然去雕饰的陈列布景,恰到好处令人神往的视觉空气感,实则是过度美化的人设剧本。专业团队的精雕细刻,充满空气感的生活,模糊掉原本农家生活的朴素粗糙,演变成人们期待的完美模样。

空气感入侵的领域远不止美学视觉,各行各业都在追求若有似无的存在感。最近走红的“会呼吸的空气馒头”,平淡无奇的白面外皮却有着高倍蓬松的组织内里,其制作过程更堪称复杂之典范,不仅要用独创的“放松操”反复揉捏面团,还要长达12~16小时的低温慢发酵,再辅以精准的温控烘焙,如此小心翼翼的刻意追求,让人对小小的馒头生出敬意,感慨空气感来之不易。

《纽约客》专栏写道,城市中的人们自主选择持续忙碌以遏制背后自发的焦虑,这种越忙碌越焦虑的状态与过度追求松弛的空气感类似,从反面遵循一整套更复杂的规矩标准以示“轻松”。就像人们向往电视剧中无边无际天蓝草绿的阿勒泰,殊不知山谷牧场里的生活极其不便,完美的骑马少年麦西拉更是少之又少,茫茫草莽间只有喜怒无常的天气以及捡不完的牛羊粪,除了坚韧的牧民跟随自然迁徙,没有几个人能忍受大于天地间的孤寂。当然,朋友圈除外。

下一篇: 健康(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