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晒市场也凉了?
作者:邢海洋两度上市未果,防晒头部品牌蕉下在资本市场沉寂下来。可天气越来越热,防晒衣、遮阳帽、面罩、长套袖还是一件都不能少,蕉下依然是“她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品牌。于是,当蕉下裁撤公关团队,外界还是大吃一惊。防晒市场,难道也凉了?
的确如此。魔镜洞察数据显示,2023年防晒品类在淘天平台的销售额为86.38亿元,产品均价为120元。2014年1~5月,淘天平台防晒品类销售额为34.05亿元,产品均价为115元,防晒市场进入了价格红海。另外,2023年抖音平台防晒品类销售额为54.81亿元,同比增长57.8%,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09.6%,已经略超淘天平台,并且产品均价仅为72.91元,可见市场竞争之激烈。一言以蔽之,市场没凉,价格凉了。
同样,防晒衣市场也从过去一段时间的“爆发”阶段来到“淘汰赛”阶段。作为防晒领域的龙头,蕉下在物理防晒领域风头无两,凭借现象级小黑伞一炮走红,产品很快覆盖到防晒袖套、手套、上衣、裤子、帽子、口罩,甚至有了脸基尼——把整个面部全遮住的防晒脸罩。2019年至2021年,蕉下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85亿元、7.94亿元、24.07亿元,短短三年内翻了6倍。可惜的是,蕉下谋求上市的2022年,新消费概念风头已过,蕉下两度递交上市申请均未果。即便如此,2022年蕉下在“6·18”天猫销售榜户外、女装、服装配饰三个品类上夺魁,2023年再次荣登抖音“6·18”好物直播间榜首,单品防晒衣销售超30万件。
据欧睿数据的统计,2021年全球和中国防晒品市场规模已分别达到794亿元和167亿元。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两者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0.9%和10.5%。中国市场的增速远超全球,且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防晒第一品牌蕉下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可谓不好。另外,消费者的防晒行为已提升到精细化和个性化阶段,从最初的夏季出行、户外野营等日常场景,向全季节、全天候、多场景拓展,力图360度无死角的全面防晒。按理说,防晒服装市场大有可为。
可问题是,与时装或户外运动服装相比,这仍是一个小赛道,有着比较低的天花板。在电商平台上找防晒衣,几十元的比比皆是,当然以三、四线品牌居多,还有一些蹭大牌热度的山寨品牌。即便是消费者叫得出名字的防晒衣品牌,也不再只有蕉下一家了,蕉内、SINSIN、OhSunny等专营品牌冒出来。那些传统的运动品牌、户外品牌,也都拓展了防晒衣业务,比如迪卡侬、波司登、李宁、安踏等。
毕竟这只是个小众赛道,且主打的是功能,而防晒功能,早被大众调侃为“智商税”,一块棉布、一片化学纺织品,都足以挡住绝大多数的紫外线。防晒功能大比拼,即便蕉下的产品防紫外线效果达到99.9%,其他品牌达到99.7%,似乎也难以构成品牌优势。
外界经常提及防晒服品牌“重宣传、轻研发”,如蕉下2019年到2021年的三年中,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2%、4.5%、3.0%。与此同时,蕉下的代言团队却极其豪华,周杰伦、杨幂和迪丽热巴等大牌明星都曾为其代言。但不可否认的是,面料研发投入巨大,非服装企业所擅长。如今市面上的防晒衣面料,无论是冰丝,还是被称为“第二层皮肤”的面料,都不是服装业研发的。
当消费者收入萎缩,附加在防晒功能之外的设计价值和品牌价值便萎缩了。防晒衣市场只是服装市场的一个写照。蕉下裁撤公关团队、市场部并入销售部的消息,似乎意味着户外防晒、明星宣传的附加值在下降,而性价比更重要了。 防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