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的意象与异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南木消费的意象与异想0当我在观看关注许久的某口琴up主直播吹奏时,满屏的弹幕使我产生了和up主一样的疑惑,所有人都在询问她口琴的型号、款式、价格,却没人问她如何掌控气息以及练习了多少年。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难以察觉的消费主义心理:人们企图以消费这一动作来代替本该付出的努力,并当作提升自己的手段,从而取悦自己。

英国作家索菲·金塞拉在《购物狂的异想世界》一书中这样形容消费时的快感:当你手里大包小包地拎着刚刚属于你的“战果”时,就像是饥饿数天后,嘴里塞满热乎乎的奶油土司,这是纯粹的完全属于个人的快乐。

这使我想起我曾经一度痴迷厨房小家电的经历。最开始我被外形精巧的小家电吸引,源于观看的一部早已忘了名字的外国电影,里面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晨,女主角伸着懒腰,缓缓步入厨房。金色的阳光洒在她的手上,只见她从冰箱里拿出两片吐司,放入岛台上一款小巧精致的面包机插槽里,指尖按下升降键,只听“叮”的一声,吐司片欢快地蹦了出来。女主角放在嘴边轻轻一咬,那种香脆温暖的感觉,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这个温馨的画面令我心驰神往,谁不想拥有这样一顿惬意的早餐呢?电影里那款复古烤面包机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好像一旦有了它,我的生活品质就能陡然提升一大截似的。我旋即打开某宝,经过一番搜索,总算找到了相似度极高的一款,然后毫不犹豫地下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先后又上瘾般地买了诸如煮蛋器、煮面锅、豆浆机等物品,但它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都被闲置在橱柜最深处。因为我压根就没有使用它们的动力,我并不想下厨,它们只是我编织精致生活幻象的元素而已。

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里,来自不同产品领域的业界大佬接受了采访,他们亲口说出为了刺激人们不必要的消费而做出的一些营销策略及广告心理引导。比如,产品方总是赋予消费品额外的“人生意义”,一句“你和松弛感的人生,只差一个咖啡机的距离”这样的广告语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更别说一张张高颜值的产品图片再搭配一小段舒适精致的使用场景,简直就是给消费者营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理想生活幻影。人们瞬间陷入其中,把现实情况抛诸脑后,开始幻想自己使用时的美好画面。 消费

上一篇: 看漫画吧
下一篇: 健康(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