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尔尼诺与南涝北旱
作者:邢海洋6月中旬,北方干旱还没结束,南方多地便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等地下大暴雨,桂林的地下河喷涌而出,一度干涸的鄱阳湖迅速灌满。南涝北旱是厄尔尼诺次年的典型气候特征,华夏大地离风调雨顺的理想状态又远了一步。
去年此时,河南南部多地遭遇了罕见的“烂场雨”,小麦收割季节阴雨连绵,庄稼倒伏,收割上来的麦粒发霉甚至发芽,农民们想方设法颗粒归仓,地方政府还抽调了大量烘干机烤干小麦。今年的天气却是完全相反,从山东到河南,再到山西、陕西,黄河中下游地区连续几十天不下雨,旱灾弥漫开来,大地开裂,土壤板结。这从另一面说明了天气的变化莫测,在中原大地从事农业耕种的艰难。
今年的天气过分异常了。春节过后岭南的雨似乎就没停过,龙舟水来得尤其猛烈。
北京今年的气候也很奇特,截至5月底,北京的平均降水量为83.7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3%,比2023年同期偏多50%。可在黄河中下游的“山河四省”(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区域却是近两个月滴雨未下。这个初夏的天气太蹊跷了。此时中国的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以南,而江淮和江南的梅雨还没有到来。河北北部乃至更北的东北却如同三四月间天气乍暖的南方一样热闹,东北出现了长达上千公里的飑线,强对流天气给哈尔滨带来了一小时降水量超过40毫米的暴雨。龙卷风都出现在东北大地上。
此时的北方和南方的降雨机制是不同的。中国的季风降雨来自大陆冷气团和海洋暖湿气团的激烈碰撞,6月上旬两个气团交锋的锋面还在南方,岭南的广东、广西天天下暴雨,龙舟水仿佛永远过不完一样;北方则因为太阳辐射能量迅速增强,空气中的水分少,晴空暴晒迅速升温,处于一年中气候最为干燥的时间段。此时如果西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伸入内陆,或者从高空流过的西风带形成了高压脊,北方上空的空气自上而下“砸”下来,高温与干旱事件就不可避免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旱绵延,正是这一大气环流机制促成的。郑州出现了45℃的极端高温,地表温度超过70℃,则是高压脊与城市热岛效应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更北方的强对流天气,则来自另一种温带的天气系统——冷涡。尽管地表气流被海陆季风控制,在中高纬度地区的上空却有着行星尺度的西风带飘过,高空中的西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并非自西向东以直线路线移动,而是以偏南和偏北波动着前行。风向南流动的时候是加速的,气压变低,在高空形成低压槽,向北时空气流动减速形成高压脊。冷涡是低压槽的产物,空气向低压中心汇聚,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逆时针的巨大旋涡,空气在旋涡里上升,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北方灼热的大气与冷涡带来的冷空气相遇,从东北到华北,强对流天气激烈地上演着。
南涝北旱,“山河四省”极端高温的底层逻辑还在于全球变暖,北方变得更暖,尤其是极地升温最大。寒带与热带的温差变小了,西风带的流动就不如过去那样顺畅,而是大幅度波动起来。高压脊和低压槽都加强了,当强大稳定的暖高压脊控制着北方,就带来了极端的高温干旱天气,更北的低压槽出现,冷涡又翻云覆雨。
南涝北旱是厄尔尼诺现象在中国的具体体现。统计数字显示,“山河四省”所在的区域是厄尔尼诺现象的一个显著干旱区域。厄尔尼诺现象的肇始,来自万里之外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上升,缩小了东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的差距,使赤道上空的空气环流减弱,从而影响了中国大地因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季风性气候。海洋气流弱了,停滞在沿海的广东、广西,于是那里有了下不完的雨。雨水降落南方,相应地北方就少了雨水的润泽。 厄尔尼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