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成瘾性

作者:袁越

2024年6月17日,美国医疗总监(Surgeon General)维威克·穆尔西(Vivek Murthy)发表了一份声明,称他将全力促成美国国会修改相关法律,强制社交媒体贴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害”的警示标签,就像当初烟草制品被强制要求贴上“吸烟有害健康”的标签一样。

穆尔西在声明中指出,社交媒体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帮助少数性格内向的青少年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圈,但总体来说负面影响居多,是当代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陡增的主要原因。他曾经希望各大互联网公司重视这个问题,但这些社交媒体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其设计者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用户黏性,于是这些平台变本加厉地推出了各种更具成瘾性的新功能,培养了一大批对互联网上瘾的青少年。

全球心理学界关注互联网成瘾性已经很多年了,但此前科学家们大都把注意力放在网络游戏和网络赌博上,这些研究结果促成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2年更新了《国际疾病分类》(ICD-11),将网络游戏和网络赌博正式命名为两种新的心理疾病。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的马蒂亚斯·布兰德(Matthias Brand)博士在2022年5月19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解释了互联网成瘾的机制。在他看来,此前心理学界关于成瘾行为的理论框架全都建立在成瘾物质(毒品)的基础之上,但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两者确实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具体来说,网瘾和毒品都与两个神经网络直接相关,一个让人感觉好,另一个让人必须做。前者大多发生于成瘾行为的前期,包括正面刺激(奖励)和负面刺激(降低负面情绪)所引发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则大都发生在成瘾行为的后期,包括习惯性行为和强迫性行为两种。而这两个神经网络又和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这几个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导致的结果就是成瘾者的脑灰质体积下降,以及脑神经元连接强度的降低。

接下来的问题是,互联网成瘾对于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2024年6月4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心理健康》(PLOS Mental Health)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给出了答案。这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伦敦大学学院(UCL),作者收集并分析了12篇相关领域的高质量论文,涉及237名年龄在10~19岁之间的网瘾青少年,发现他们大脑中负责思维的脑组织内部的神经连接明显减少,其结果就是智商下降、动作协调性变差,以及对其他毒品的抵抗力降低。更糟糕的是,这些青少年全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社交障碍、抛弃其他个人爱好,以及不能按时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等。

这篇论文还统计了英国人的上网习惯,发现英国人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超过了24个小时。其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网瘾,超过60%的人则认为互联网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青少年平均每天要在社交媒体上花费4.8个小时,有46%的受访青少年承认社交媒体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对互联网不满意,另一方面却又忍不住想上网,这就是网瘾最典型的特征。

不过,指望美国国会立刻修改法律并不现实,当初烟草公司就是用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作为理由,将“贴标签”的法律条文推迟了10年之久。相信各大互联网公司一定会效仿烟草公司的做法,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