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电视剧中严谨复原宋代礼服
作者:吴丽玮口述·陈诗宇 记者·吴丽玮 电视剧《清平乐》的剧组来找我提供皇家大礼服方案的时候,我手里的资料其实已经积累了十几年了,但是它千头万绪,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结论,正好趁着跟剧组合作的机会,推自己一把。
我从2002年开始接触汉服知识。那时候还是个高中生,在一个汉服论坛里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也是当时国内最早一批开始研究汉服的人。那时候别说复原了,能接触到的与汉服有关的信息都非常少,我记得我在网上搜“汉服”,只找到两个结果,一个是《簪花仕女图》,一个是敦煌壁画。一直到2004年,我终于在论坛上看到网友分享的一部《中国织绣服饰全集》,里面有大量的服饰文物,给我的震撼特别强烈,我才第一次知道真正的中国古代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当时有个网友特别有意思,他有天跟我说,准备写一本历代汉服的书,但他完全不懂,因为看过我在论坛里写过一篇文章,于是就来找我问问。我当然也什么都不懂了,但我建议他先看看各朝代的《舆服志》,你至少要先了解历代都是什么制度,这才能写书嘛。因为这个契机,我也开始看《舆服志》,看到宋代的时候就感觉要崩溃了,怎么看着跟天书一样,实在是太复杂了,它里面皇家礼服有几十件单品,每件单品都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要求。
宋代的确是对礼服要求最多的朝代,不但要求多,而且不断修改制度,皇家与礼官之间的讨论也特别多。我认为这是因为这个朝代的历史包袱太重了。秦汉时期是全部破旧立新,经过几百年到了东汉,开始逐渐恢复礼制,但随后又是三国、魏晋南北朝,各个政权都想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对于前朝的礼服制度不需要全面吸收。而到了宋代,前面有隋唐打下的基础,有唐玄宗时期拟定的《大唐开元礼》,它被称为“不刊之典”,意思是完备,不需修改。宋代在已经奠定正统的基础上,就开始一点一点添加,想让礼制变得更完美,结果就是越来越华丽和繁复。
我看宋代《舆服志》里的描述,觉得根本就不可能想象出它的那些细节来。但是心里还是对这个事有了印象,平时陆陆续续查别的材料的时候,脑子里会时不时出现这么一段文本,遇到能对得上的信息就慢慢往里填。有一次我看日本收藏机构静嘉堂的一本画册里的《地藏菩萨十王图并使者十三件·阎罗王》,如果不是常年看文献,根本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舆服志》里最复杂的礼服是关于衮冕的部分,衮冕的核心是头顶上四方形的天版,按照描述,天版附加的装饰包括珠旒、翠旒、碧凤、琥珀瓶、玉七星、金稜、金丝网、金丝结龙、花素坠子、龙鳞锦表、紫云白鹤锦等几个部分,让你凭空想象的话,恐怕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所以然。《舆服志》提到,“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我一看这阎罗王图,天版左右两侧数了数恰好一共有24个小瓶子。“上表缀玉为七星”,阎罗王天版上恰好有7颗珠子依次排列的,《舆服志》里还说到了“日月”,阎罗王的天版上又正好有一红一白两个球,这不全都对上了嘛!
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舆服志》里描述特别长,每一个字或者词,我都会拆出来找证据,这需要平时看海量的材料,基本上需要穷尽式地阅读。像各类宗教画,包括日本收藏机构每年出的新图册,会陆陆续续公布一些新材料出来,国内的材料也会不断更新,比如故宫、各大博物馆和文物局,库房里的文物还有很多没有清点出来。
我总结的礼服复原有几个原则。第一个肯定是研究文献,官方叙述中对于礼服的细节描述是非常详尽的。第二个是多重互证,文献、图像和考古实物进行比对,相互对得上才能说可靠。第三叫同式类推,如果有些信息补不齐,我可以把制度中其他同类材料拿过来作补充,比如衮冕服的细节不清楚,但通天冠服的画像里有,我可以把它挪过来,因为它在制度中的表述是一致的。
皇帝的礼服按照级别包括大裘冕、衮冕和通天冠服等。在《清平乐》里没有用到大裘冕,我设计的方案包括皇太后刘娥辅政时穿的官服,她与曹皇后、徽柔公主等后宫女眷所穿的袆衣、狄衣,还有宋仁宗的通天冠服和他与群臣的朝服等等。电视剧里的礼仪场景一共只有几次。一次是大朝会,宋仁宗穿着通天冠服坐在宫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一次是徽柔公主出嫁着婚服。另外就是关于刘娥的部分,一个是她去太庙祭天,这时候所有人都要穿上大礼服,她本人要穿修改后的衮冕服,再有就是刘娥临终时所穿的太后的袆衣。
这其中最有挑战性的是刘娥祭天时穿的改良版的衮冕服。她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太后,有想当武则天的想法,但最终没有迈出那一步。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曾因想穿皇帝的衮冕服去祭祖,而引起朝堂上的轩然大波。在历史上,刘娥和礼官都做出了妥协,最后她是以修改版的衮冕服去拜谒太庙的。我们在复原完真正的宋代衮冕服后,调整了部分细节,比如减少了部分章纹,作为刘娥在剧中穿着的衣服。虽然拍摄过程只用了几个小时,但是每一个细节都得考证出来,要有依据,比如冕旒上的珠子,直径到底是一寸还是一寸五,这个寸是用宋尺量还是周尺量,都需要下明确的结论,不然制作的师傅是无从下手的。最后我们一共用了两三个月时间,把设计方案实现了出来。
但这指的是一种影视化的实现方式。如果是做学校里严谨的复原项目,常规来说需要大概两年时间才能完成。影视化复原就简便得多了。第一、二个月我要把过去十几年积累的材料重新梳理一遍,找到每一个细节的文物参照依据。捋完材料之后就开始做方案,因为要写得很细,所以这差不多又花了一个月时间。等方案做出来,直接提交电视剧的服装组,他们很快做一个白坯布版的衣服出来,穿在模特身上再根据图纸调整衣服的比例。这个比例不是指根据模特的身材调整到合身的尺寸,古代的日常服装可以根据人的身材做很多变化,但礼仪服饰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它所有的长度和宽度都有限定,我们是要看穿在模特身上是否能达到礼仪要求的位置。调整完之后,再去选布料、上色,因为无需对面料和工艺复原,到了这个环节就快多了。 陈诗宇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