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逢春》案
作者:卜键
又,查出《喜逢春传奇》一本,亦有不法字句,系江宁清笑生所撰。曲本既经刊布,外间必尚有流传。该督抚等从前未经办及,想因曲本搜辑不到耳。一并传谕高晋、萨载,于江宁、苏州两处,查明所有刷印纸本及板片,概行呈缴。(《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二九五)
弘历声称是无意中发现高纲为澹归作序的,而高秉收存应毁之书,在屡次宣谕后仍然匿藏,已交刑部审办。他的态度一向是对满洲高官从严,至于清笑生似生活在明末,对其子孙可不必深究。
高晋以大学士兼南河总督,此时正在徐州工次,接奉兵部火票递到的上谕,即飞札江宁布政使闵鹗元,命其查明清笑生实系何县人,有无后代子孙?家中是否存留刷印纸本及板片?要求晓谕居民坊铺悉行尽数上缴,同时飞咨江苏、安徽、江西巡抚以及各府州县主官,要求凛遵谕旨,实力查缴,务期净尽。
江苏巡抚臣萨载很快上奏,先说自己会同高晋督查明季伪妄遗书,已经三次解送应毁之书籍和板片至京,最近数月苏州书局又陆续收缴十余种,但未见《喜逢春传奇》;并说该剧既写明作者系江宁人,又曾经刊印,“诚如圣训,外间必有流传,臣前此搜罗未到,惶悚实深”。萨载出身满洲正黄旗,伊尔根觉罗氏,做过道员、苏州织造、江苏布政使,署巡抚,吏事练达,对当地情况也较为了解。他的姿态很积极,表示已责令各属确切访查,而很快就采购到两部,同时追查到该书雕版现存杭州一书坊。四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萨载接到已在浙江起获《喜逢春》板片的咨文,飞折奏闻:
臣以此种传奇语多悖妄,清笑生是何姓名,有无子孙存留板片,必须迅速追起,以绝根株。且既经刊布,其流传刻本必多,复经严饬确查。旋据上元县禀称:遵于境内遍加查访,清笑生原属隐名,历年久远,不知的系何名,亦不知有无子孙。询据老年书贾云:《喜逢春传奇》系同《春灯谜》等十种合刻,其板现在杭州尊贤堂书坊等语。臣当即咨明浙江抚臣并委员前往杭州,会同仁和、钱塘二县,密赴尊贤堂书坊查起去后。今准咨复《喜逢春传奇》板片已经仁、钱二县查起解局,现由浙省奏缴销毁。(《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三一二)
事情办得堪称周详妥当。萨载奏称还将进一步追查《喜逢春》是否另有翻板与传本,也会上紧查缴一切应毁书籍,不敢松懈。
查禁图书的作用,较多在于钳制和震慑,而禁绝甚难,是以乾隆朝大张旗鼓地禁书,大多数仍流传后世,其中也包括《喜逢春》。该剧写成于明崇祯二年(1629),作者清笑生,卷首题作“金陵桃叶渡清啸生”,或为避祸假托,不必太当真,也不一定就是金陵人士。全剧共三十四出,演谏官毛士龙弹劾权宦魏忠贤之事。其时魏忠贤势败,以阉党乱政为主题的《冰山记》《磨忠记》《喜逢春》等传奇接连问世,激浊扬清,有着拨乱反正的意义。这样一部写明廷内部倾轧的政治时事剧,为何竟会在清朝被禁呢?乃因当时后金已然崛起,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剧中多处涉及女真的侵凌袭扰,措辞自也不会客气。第十七岀“封爵”,更是直写努尔哈赤率兵进犯宁远、锦州,先后被督师袁崇焕击败,急怒攻心,背上发疽而死。这在弘历看来当然属于“不法字句”,岂能不加焚禁!
应是由于读了《喜逢春传奇》,乾隆开始对戏曲作品怀有戒备心理,随时留心察看。四十五年(1780)十一月十一日,弘历为查禁戏曲作品,对两淮盐政伊龄阿、苏州织造全德专发一道上谕:
现据各省督抚等陆续解到者甚多。因思演戏曲本内,亦未必无违碍之处,如明季国初之事,有关涉本朝字句,自当一体饬查。至南宋与金朝关涉词曲,外间剧本,往往有扮演过当,以致失实者。流传久远,无识之徒或致转以剧本为真,殊有关系,亦当一体饬查。此等剧本,大约聚于苏、扬等处,着传谕伊龄阿、全德留心查察,有应删改及抽掣者,务为斟酌妥办,并将查出原本暨删改抽掣之篇,一并黏签解京呈览。但须不动声色,不可稍涉张皇。至全德向不通晓汉文,恐交伊专办,未能妥协。所有苏州一带应查禁者,并着伊龄阿帮同办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七二四)
二人接奉谕旨,当即行动起来,派人去书坊、戏班搜罗剧本,很快就有四五百种之多。根据上谕精神,全德将搜集到的戏曲剧本,附上初步的审查意见,分批解送扬州。伊龄阿则设立戏曲审查局(简称扬州曲局),延聘一批读书人负责审查,自己也参与其中,并及时向皇上奏报。乾隆阅后更觉问题严重,将伊龄阿原折抄寄各督抚查办,要他们“留心查察,但须不动声色,不可稍涉张皇”。据《扬州画舫录》等书记述,可知有总校二人,著名曲学家黄文旸排在前面;分校四人,以学者凌廷堪居首。他们领着较优厚的补贴,也慑于巨大的政治压力,似乎都干得很卖力气。
第二年正月,粤海关监督图明阿奉旨与伊龄阿对调,接任后对查禁戏曲也很上心。图明阿命扬州曲局“将各种流传曲本尽行删改进呈”,并加以华美装潢,惹得皇上好一通训斥,皆被退还,谕令“务须去其已甚,不动声色,妥协办理,不得过当,徒滋烦扰”。这也是乾隆的一贯方针。而皇上可以这么说,下边办事的则不敢全然撒开手不管,先后被禁的有《广爰书》《鸳鸯绦》《桃笑记》《双泉记》《三清石》《楚天长》等,有些也真的就此成为绝响。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