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跳水的危害

作者:邢海洋

多则两三千,少则几百元,长假早鸟票比临时购票贵了近一倍。旅游者提早买了机票,却当了“大冤种”。据飞常准的数据监测,临近五一的一周,国内不含税飞机票均价为852元,环比下降了22%,而境内航班同比去年五一假期增长8.99%,同比2019年增长36.2%。盲目扩张航班导致价格体系混乱,伤害的是航空公司整体的信誉。

假日生产安排失策,临近节假日不得不大幅降价填满飞机的情况一年来频发。去年十一长假,机票价格也在临近节日大跳水,部分旅客的早鸟票降价50%,甚至有的旅客“亏损”达上千元。

虽然机票属于市场化定价,但没出发就损失了旅行费还是使购票者陷入焦虑之中。很多人都打算退票再买,却受阻于高昂的手续费。东航和南航推出了24小时保底价,但也仅限于24小时之内,对于提前半个月乃至一个月购买的机票,已超出了退差价的时限。差价是如此之大,降价范围又是如此之广,相信坐上飞机的旅客都免不了带着一点儿怨气。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概念叫损失厌恶心理,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损失时,所感受到的痛苦要比获得同等收益时所感受到的快乐更强烈。具体来说,就是失去一元钱所带来的痛苦要比得到一元钱所带来的快乐更强烈。换言之,人们对损失更敏感,损失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更大的影响。当人们面临损失时,他们会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这些情绪会进一步放大损失的影响。有鉴于此,商家在定价操作中,是要尽可能地避免让顾客陷入被损失的情绪中的。当然技术进步使得工业产品越造越便宜,性价比越来越高,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快消品的另类性价比逻辑——提早入手,带来了更多的满足感和先人一步的消费价值,这是题外话。

这种损失厌恶心理,在消费者购买人生最大一件商品——房产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购入的商品房大幅降价后,很多业主自发组织起来向开发商讨说法,试图挽回损失。

航空公司的定价原则,其实也是避免让旅行者陷入损失厌恶的陷阱,即早计划得实惠。通常,航班前两个月开始蓄客,票价会先来个大折扣,用于“垫仓”。此时航空公司暂不考虑票价的盈利性,先把航班的客座率提升到一定水平,使收益至少能够覆盖成本。垫仓也是有讲究的,越是长途的旅客越会提早计划,航空公司蓄客也会比较早,超短的旅程,旅客不会那么着急,航空公司也会相应地慢半拍。总之根据乘客的旅行安排,航空公司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尽可能快地使航班挣回成本,故而中程航班的建仓期一般是2~4周,短途航班的建仓期基本在起飞前的1~2周。

垫仓之后,航空公司该为赚钱考虑了,于是临近起飞,机票直线飙升,起飞当天的机票价几乎是原价,就是对不做计划莽撞出行,说走就走的“惩罚”。可以说是航空公司与乘客之间的互动,形成了早鸟早实惠的定价原则。这样的原则,对消费者其实并不最有利,很早就计划好的旅行难免事急有变;对航空公司却是一边倒的利好,与友商的竞争中航空公司动态化调整航线与价格,先是锁定利润,继而利润最大化。

早鸟原则几乎是航班定价的最底层原则,一旦打破,航班定价恐怕就没有了抓手。消费者意识到早鸟未必有好价的时候,他们会无所适从,很可能不愿提前计划,再在长假前一窝蜂地购票,市场因之混乱,航空公司也会因为混乱的定价体系而流失客源。

如今旅游市场的典型特征是“旺丁不旺财”,人们不求奢华更追求性价比。三年疫情航空业亏损了近4000亿元,急于赚钱也需正确判断市场,避免为自己“挖坑”。 机票

上一篇: 《喜逢春》案
下一篇: 咖啡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