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感的养成
作者:程旭
美是客观的黄金分割、生物进化的性选择,还是各人有各人的“金线”、各美各美?哲学家们一直在论辩。高级感也被分解成公式,似乎直接套用就能一飞而高。这些二律背反的公式其实和严谨的数学不沾边,大都是把整只烤鸭片成108片的把戏。模特走秀时总是绝世独立的样貌配上爱搭不理的神情,“高级感=稀缺性+距离感”,并非高处不胜寒,寒才显得高。村上春树的书,新版的封面引发争议,有设计师拿着教鞭敲黑板,“高级感=极简+留白”,对方辩友则大喇叭广播,“高级感=难懂+抽象”。没有设计的设计更高级,还是设计了计中计更高级?讨论本身挺高级。
《道德经》中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高级感的教化也难免由四面八方来的风“风化”而成。昨儿刮“北欧风”,今天吹“侘寂风”,不知今夕何夕的“复古风”,旧钞票买新潮流的“老钱风”,风吹来的沙,穿过所有的记忆,大都随风而散,不知踪迹。
时尚女魔头说,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高级是一种春风化雨。你穿一件松松垮垮的蓝色绒线衫上班,潮男靓女都上不了眼,认为你放弃了对高级的追求。女魔头分辨率高的眼睛能看出那不是普通蓝色,不是青绿色,不是青金石蓝,而是晴空蓝。这个蓝,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你以为你选了这件衣服让自己远离时尚,殊不知,是这屋子里的人帮你从一堆衣服里选了它。”这个屋子里堆满了定义“高级感”的人。
有一回,我摸进一家私人美术馆,楼下是饭馆,楼上是卖保险的。馆里正在展出17至19世纪欧洲艺术大师的真迹,展厅地毯接缝肉眼可见透明胶带,摆了几列石膏像营造欧陆风,我实在想赶紧逃离这个喧嚣的KTV包间。公共卫生间外当然可以久别重逢,也确实不比东京街头人潮人海的偶遇高级。高级感和钱有关,不是用钱堆砌元素,而是有钱之后脱离工具性和实用性的“无用之用”。
高级感这个东西,一放松就泄气,稍微将就便四面受敌。美国作家德怀特·麦克唐纳曾对不温不火的“中等文化”那套大加批判,它假装尊重高雅文化的标准,但同时又稀释它们,使它们变得通俗。这样做只会让“水往低处流”,不去追求时代最尖端的思想,鱼目混珠,惺惺作态,剩下的只有“感”,丢掉的却是高级。 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