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懂考古遗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实际上殷墟的老馆建造时间也不久远,它是2005年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开工,当时这座藏在地下的博物馆的设计还很前卫。那个时间点,正好也是与地方文化建设和土地财政经济密切相关的一轮博物馆更新潮的开始。现在,不到20年,又一轮博物馆更新潮已经到来。
我们发现,除了刚刚开放的殷墟博物馆新馆,这几年里,还有2023年开馆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和石峁博物馆,2020年的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2019年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新馆,2018年的良渚博物院新馆……无一例外,它们都建立在重要的考古遗址发掘范围内。在这一轮博物馆建造中,有别于传统的综合类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正在变成热潮。
什么是考古遗址博物馆?它们在博物馆界算不算一个小小的集合体?为什么各地对于建造遗址博物馆有了超乎从前的热情?对于普通的观众而言,地面上往往几乎见不到东西的遗址,应该如何观看才能真正走入它的景观和历史?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和生活在它周围的当地人群又会发生什么关联?这些都是本期封面故事想要去深入的问题。
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的唐际根曾为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多年,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过去人们说博物馆,多数立刻联想到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各地的省博。这些博物馆,往往被称为综合类博物馆,展品从四方征集而来,是展示可移动文物的场馆。但在人类历史中,可移动文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要理解历史,理解古代文化,就需要重视遗址,在遗址中,所有的器物都有了具体的位置、空间和地层关系。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评选中,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担任了评审专家组组长。他告诉本刊,因为土木建筑的特点,中国的遗址往往连断壁残垣都剩不下,无论多大的宫殿或房屋,只剩下地面以下的部分,而公众根本看不懂这些“土遗址”,尤其是回填后的“土遗址”,更加看不懂。因此长久以来,考古发掘成果只能通过出土文物在博物馆展示。而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出现,让公众有机会探索、了解祖先遗留下来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文明。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在接受采访时则提及,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历史情境,结合了考古场景和自然背景,重现历史现场,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与此同时,考古遗址博物馆也与周边的社区、居民、城市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更密切的关系。比如,广东南越王博物馆是建设在广州繁华市区的遗址博物馆,杭州德寿宫和南京六朝博物馆试图将其遗址与其所在城市最辉煌的历史建立连接,良渚博物院和西安大明宫的保护与建设,则让周边村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
最终记者小组选择了三个最新开放的遗址博物馆,跟随考古专家,以全然新鲜的视角学习如何看懂遗址的景观,感受、观察它们与综合类博物馆的不同。
张星云去到的殷墟博物馆很特殊,发掘遗址几乎与现在的安阳城市生活重叠,在将近百年的持续发掘之后,这里仍然不断有新发现出土。从东郊高铁站前往西北郊的殷墟考古现场,一路上,记者都能感受到两重时空交错的魅力。
薛芃约请艺术考古学者耿朔一起走访了2023年底才开馆的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它建于徐显秀墓遗址之上,是我国第一座遗址类墓葬壁画专题博物馆,墓葬本体、壁画和出土文物,立体地将571年北齐重臣徐显秀下葬时的陵墓原貌展现于公众面前。游客透过玻璃,可以俯瞰整座墓葬遗址。
艾江涛的目的地是陕西的石峁博物馆。与其他史前遗址相比,石峁遗址最大的不同在于直观、可视性强。在考古队员的带引下,他仔细寻访了地面上留存的城墙、城址、石雕、壁画,这些遗址景观,清晰地展现了4000多年前石峁人的生活图景。在这些考古遗址和博物馆之中,我们更近距离地了解着古代中国,找到与过去的有形连接。 考古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