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8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大姨的退休金,都喂了流浪猫

还住在北京的时候,我每周都会去胡同里的画室学画画。画室老师姓王,散养了一只长毛奶牛猫,名为小胖子。小胖子是一只热爱自由的江湖猫,它每天吃饱了就会呼朋引伴地在房顶穿梭。

有一阵子小胖子很久没有回来吃饭,老王和画室的同学们都有些担心,在胡同里转来转去呼唤它的名字,才在一个老奶奶的小院子里发现它的踪迹。彼时小胖子正在老奶奶家晒太阳,享受着奶奶用退休金买来的猫粮。听到我们呼唤它,也不抬头,只是动动耳朵表示自己听到了。

胡同里像小胖子这样的猫很多,可能每个人都以为是自己养的猫,但其实猫只属于它自己,拥有吃百家饭的自由。

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开始喜欢猫。回武汉后,偶然在小区里遇到了几只流浪猫,我买了猫粮开始喂起猫来。

小区里喂猫的人远不止我一个,三楼的大爷也是一个爱猫之人。一天,我拿着猫粮下楼喂猫,猫还没吃几口,大爷端着一碗红烧鱼块走到了猫的面前。猫闻到了鱼的香味,立刻放弃了猫粮,呼哧呼哧地吃起了鱼块。此举极大地满足了大爷的虚荣心,他笑出了声,对我说道:“猫还是要吃鱼。”

我原以为都是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才会喂流浪猫,真的喂起来才发现并非如此,大姨们才是喂猫的主力军。

小区里有个白发的大姨,我们戏称为“大桶子阿姨”,因为她总是抱着一大桶猫粮在小区里转悠,看见猫咪就慷慨地送上一大勺,不待猫咪吃完,她就急匆匆地离开,去喂下一只猫。大姨自从搬来这个小区,喂猫已有5年。因为喂猫的时候我们经常遇见,大姨给我翻看她手机里小流浪猫们的照片。

“这只花花一开始和大白一起玩,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大白跑到5号楼楼下了,花花也不去找它了。”细数起猫咪之间的故事,大姨滔滔不绝,“这只橘猫特别喜欢骚扰花花,花花都不搭理它。”

见我们聊得起劲儿,一个短头发的阿姨也凑了过来。她每天会带着煮的肉,下楼来寻觅猫咪的踪影。“家里的猫挑食得很,还是外面的猫好,什么都吃。”

而喂猫这件事,显然会“传染”,经常夸我心善的二楼邻居,在武汉下冻雨那几天,也煮了满满一碗的鸡胸肉下楼喂猫。

后来我养成了习惯,总会在包里放上几根猫条,希望偶遇的小流浪猫都能感受到一点温暖。

随着对城市的观察,我发现猫咪早已融入了各个角落。只要有猫的地方,就有人在默默地喂猫。

工地的角落里、天桥的桥墩下,还有公园的假山附近,到处都有流浪猫的食盆和水盆,小猫咪偶尔前来吃上一顿饭,又隐匿在了绿化带里。喂猫的人有环卫工、有学生、有白领,还有无数大姨。互联网上把领养小猫咪的人称作“心软的神”,可更多的是普普通通心软的人。

在流浪猫这件事上,任何处理方式都容易引起争议。救助猫咪说来是一件小事,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不小的经济压力。所以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选择喂一点食物,准备一个小窝,至少让它们今日不用挨饿受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会带来压力,但人与猫却不会。猫咪作为宠物走入万千家庭,而尚未找到家的小猫咪,也在城市的角落里努力生活着,感受着普通人的善意。

(@读者 Jackie)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