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闸蟹便宜了,因天气?
作者:邢海洋秋风起,蟹黄肥,又到了一年中的食蟹季节。今年大闸蟹价格又跳水,食蟹自由就这样不期而至。在南京,和去年相比大闸蟹价格近乎“腰斩”,去年三两重母蟹最高卖到180元/斤,今年最贵时也就每斤八九十元,“十一”后价格为60元/斤左右。在电商平台上,去年的主流产品还是二三两的蟹,今年已经主打三四两的蟹了,原因是今年的螃蟹个儿大了,价钱也下来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大闸蟹的价格都跌成了白菜价,但一两成的折价总是有的。
大闸蟹的价格降下来,要拜今年北热南凉的天气所赐。大闸蟹的主产地长江三角洲和江苏的河湖,今年夏日无酷暑,有利于螃蟹生长,蟹塘收成普遍比去年高出一两成。在江苏淮安,大闸蟹的收购价二两母蟹只有30元/斤,四两母蟹降到了44元/斤,这都是历史上少有的低价。淮安的大闸蟹养殖面积有29万亩,产量预计达2.8万吨。在大闸蟹的核心产地阳澄湖,得益于气候适宜,今年大闸蟹的规格普遍大于去年,预计总产量将增至1.1万吨左右,比去年多出0.16万吨。
随着深秋的来临,大闸蟹的产量进一步提升,很多精品螃蟹还未成熟,需要等到10月下旬才会大量上市。今年的深秋是个“吃蟹自由”的好时候。
以我们中国人对大闸蟹的喜爱,大闸蟹却一直未能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也是挺奇怪的事情。海外螃蟹泛滥,都成了要被打击的生态侵害物种,我们这里却紧缺,看似难以理解。每只母蟹产卵成千上万,成品蟹却供不应求,其实关键在于养殖成本,一亩池塘通常也就放养600只蟹苗,一只螃蟹只有一平方米的生存空间,蟹苗太多了就都长不大。饲料和养护的成本也很高,一亩池塘精品蟹一年通常要投入8000元的成本,普通的蟹也要投入四五千元。如此高的投入,需要均摊到几百只螃蟹上,扣除成本,蟹农并无暴利。故而,从供应和需求上看,大闸蟹堪比奢侈品,价格限制了消费。全国每年大闸蟹产量维持在八九十万吨,绝好的天气产量会超过百万吨,价格稳中上涨,即使丰收年份也是比较稳定的。
今年的“大闸蟹自由”,天气是主因,但也有中国制造的助力。何为中国制造?就如同新疆天山深处的冷水湖,过去从来没有生长过鱼类,现在居然培养出了海鲜三文鱼(其实不是三文鱼,而是与三文鱼同属鲑科的虹鳟鱼),还在批量上市。大闸蟹也一样,原本产于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也有人尝试养殖,并在黄河口一带大获成功,如今新疆阿勒泰的螃蟹也出现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北方的螃蟹因早晚温差大比南方的退壳早,比南方蟹还早上市。江苏和长三角湖区过去凭借水面稀有独享了大闸蟹的红利,现在已经不再是“一蟹独大”了。
今年的情况尤其特殊,年初蟹苗昂贵,养殖户干脆就在湖区少投入蟹苗,指望靠大取胜。过去的定价规则也的确如此,一只半斤重的螃蟹足以抵上几斤的小尺寸蟹。可今年偏偏不是看尺寸论价钱的行情:一来消费者普遍缺钱,消费降级,只想尝尝鲜;二来天气因素加上普遍的少放养大螃蟹的策略,今年大蟹多,反而卖不出价钱。甚至有收购商一反常态,到塘口只愿意打包收购,而不是分门别类地收螃蟹,让养殖户大受打击。几十年的饥饿营销,有蟹不愁卖的状况突然间就逆转了。
唯愿这个食蟹季节,消费者能放开怀抱,多买多吃。对于消费者这是多年少有的好机会;对于养殖户,若大闸蟹养殖真的迎来拐点,他们也得开始考虑这条赛道是否已经过于拥挤。其实已经有养殖户开始了螃蟹与小龙虾混养,青虾替代螃蟹的尝试。 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