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怪的小不点儿
作者:莫幼群
这其中包含了无数个“最”,只要爸爸说出一种事项,提问总会接踵而至,叫人招架不住。比如上街望见一幢高楼,三四十层吧,那么中国最高的楼是什么、世界最高的楼是什么、宇宙最高的楼是什么……这时候你就必须快速拿出手机,在网上即时搜索。带着一个充满好奇的五六岁孩子进行知识散步,没有智能手机是万万不能的。大约总得等到更好的知识大模型出来,老父亲才可以交差。
所以我以为,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一项常青的事业,也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只要有孩子,这份事业和产业就将长期存在下去。无论呈现在纸书上,还是绽放在ChatGPT里。
小孩子的脑袋瓜原本就是“宇宙初生”模式,因此特别善于理解那些漫无边际的问题。比如,我就很轻松地对儿子开展了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启蒙。甚至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在宇宙起源方面,不会再有另外的学说,更能让孩子易懂并且坚信的了。因为接近童心,所以逼近真理。
难道不是吗?最初最初最初的时候——此处用“时候”其实也不严谨,因为时间和空间都没有诞生——就是一个无比坚实的小不点儿,密度趋向于无限大,突然它发生爆炸啦,于是时间在蔓延、空间在扩散……对于这样奇怪的小不点儿的故事,人类的小不点儿们理解起来一点儿也不费事,并且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嘴里还会不停地发出“砰、砰、砰”的叫声,就像大爆炸发生在身边一样。
还有“黑洞”,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漫长的黑夜。至于黑夜,孩子们既害怕又着迷,所谓“怕中生智”吧。他们往往能给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经由自己特别的通道,几乎身临其境般地在黑洞里逛上一圈。
据说,以色列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今天你在学校里向老师提了什么样的问题?曾经,我们都是“以色列的孩子”。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向那些伟大的科普著作致敬,比如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等人编写的《动脑筋爷爷》。特别是后者,如今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那是上世纪80年代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科普著作,一个白胡子、戴眼镜的爷爷,仿佛知识魔法师,把“小天真”和“小问号”的问题统统消解。
动脑筋爷爷,还有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的爷爷——这两位爷爷,奠定了孩子对于人类知识和能力的信心,让人类的孩子感到既温暖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