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声

作者:袁越
寂静之声0喜欢民歌的朋友们一定听过一首名叫《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的歌曲,这是美国著名的民歌二重唱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 & Garfunkel)的经典曲目,不少中小学都拿这首歌做过英语听力练习的教材。

这首歌的标题非常有意思,词作者保罗·西蒙(Paul Simon)把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寂静”和“声音”组合到了一起,暗示寂静也可以是一种能够被人类听到的声音,有时甚至比最吵的声音还要响亮。不过主流学术界并不认可这个说法,大部分心理学家都相信只有声音才能唤起听觉系统的反应,寂静只是一个认知层面的概念。换句话说,人类只能通过理性判断来意识到寂静的存在,无法真正感知到声音的缺失。

另有少数心理学家则持相反的意见,双方争执了上百年,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没人能设计出一项实验来验证双方的观点。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查兹·弗里斯通(Chaz Firestone)博士决定挑战一下这个著名的历史遗留问题。他认为以现有的技术很难设计出一项实验直接验证上述观点谁对谁错,只能另辟蹊径,借助视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看看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寂静时所用的方法是否和处理声音时是一样的。

人类的五大感觉系统当中,就属视觉的研究最为透彻,一方面是因为视觉信号比较容易处理,另一方面在于有人设计出很多关于视觉的幻象实验,心理学家们可以凭借这些幻象实验对视觉信号的处理机制进行研究。各位读者肯定在报纸杂志上看见过这些幻象实验,比较著名的一个实验涉及两条同样长度的平行线,一条线的两端添加了一对内指的箭头,结果这条线看上去就要比另一条添加了外指箭头的线段要短一些。

听觉领域也有类似的幻象实验,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受试者听一个长音,再让受试者听两个同样频率的短音,虽然长音的持续时间和两个短音之间的间隔时间是一样的,但绝大部分受试者都会认为单个长音的延续时间要更长一些。

弗里斯通博士根据这个幻象实验设计了一个反向的寂静实验,即把原实验中的那个音变成无声的寂静,再把原先的寂静段落换成本底噪声,比如一个喧嚣的咖啡馆。之后,研究人员招募了1000名志愿者,让他们来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寂静之声,结果发现他们同样会觉得一段长时间的寂静要比两个短时寂静加在一起的时间更长。

研究人员一共设计了3个类似的声音幻象实验,发现声音和寂静在迷惑受试者这方面的效果是相同的,这说明人类的听觉系统在处理寂静时所采用的方式和处理声音时是一样的。

弗里斯通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3年7月10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这篇论文指出,虽然寂静不是一种声音,但人类却能够听到寂静,而不仅仅是意识到寂静的存在,这说明人类的听觉绝不仅仅是对声波的一种响应,更可能是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感觉。

仔细想想,这个结论并不奇怪。人类的视觉可以完全不涉及时间尺度,所以我们能够欣赏一幅静止的画作。但声音必须带有时间尺度,我们的听觉感受到的是空气振动随时间的变化,两者缺一不可,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声音才会给人一种陪伴的感觉,再美好的画面也不具备这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