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家也关店,模式探索变难了
作者:邢海洋宜家上海静安城市店关店的消息让我们不淡定了。宜家进入中国将近25年,第一家店就开在上海。25年中,万人争逛,一块钱的冰激凌,工作日免费咖啡,环境温馨舒适,闭目养神或午间小睡也不会被打扰,消费者被待若上宾。标杆性的商场,难道也没有吸引力了?
确切地说,这次关的是城市体验店,并不是传统的蓝盒子大卖场。可短短一年多时间,除了上海闹市区这家城市店,上海杨浦的购物中心小店和贵阳的宜家都关了,贵阳的店是大店,上海的店是小店,连关三店,这在宜家中国的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宜家的商场类型,一是传统的蓝盒子,巨大的仓储式三层单体店,占地动辄几万平方米;二是最近刚出现的在闹市区的体验店,选址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以陈列和体验为主,消费者可随手买些小货品,主打方便和感受,主要吸引年轻消费者,而那些购物中心小店,规模也不大,一般几千平方米;三是最近兴起的荟萃店,荟聚购物中心和宜家同属英格卡集团,自持物业、自主建设,通常荟聚店的面积与宜家传统的“蓝盒子”不相上下,最大的不同就是逛完宜家,人们可以去旁边的商场、超市、电影院、餐厅继续消费。
这一年多来关停的主要是闹市区的体验店和购物中心小店。宜家进入中国,连年飞速成长,可近年来,受电商冲击,郊区大卖场的消费场景不那么吸引人了,宜家的增长率跌到了个位数。为了拓宽消费场景,宜家就如同那些卖车的4S店,开始了在闹市区刷存在感、更贴近消费者的尝试。可市中心地价昂贵,小店模式旺丁不旺财。
至于贵阳宜家,那可是标准的蓝盒子,开了几年,却不得不宣布转到线上。贵阳是西南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房地产火热,估计宜家也曾经看好这座城市的消费升级。可开业几年,那里仍缺乏一个庞大的中产消费群体。尤其是当地产业一般,没有一个收入高、流动性强的白领群,那才是宜家的主打消费群体。贵阳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个亚洲最大小区花果园就住了50万人,未来感十足,却也相当折叠了,这和宜家的调性真是差之千里。
漫步在北京的宜家四元桥店,这个全球第二大的单体蓝盒子里,五、六层的货架足有十几米高,一楼的仓储式提货大厅显得空阔高大,让生活在水泥格子间内、办公于小隔断里的城市白领们,顿生一种空阔的舒适感。外面炎热酷暑,室内冷气十足。户外家具区有一个婴幼儿小乐园,孩子们在那儿玩着蓝色的沙子。户外桌椅边,人们低头刷着手机,或者拿着小票斟酌着。宜家之于都市里的人们早已经不是单纯的购物场所,而是集休憩、饮食与家居设计为一体的消费场景。
多层次的体验就需要一个空阔巨大的空间。开城市店只能是缩小版,休闲的功能没有了,附着在家具上的高附加值也就显得不值。而宜家的商品定位,并不是个性化定制的手工商品,而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品,主打设计新颖、环保安全的家居品,价格也不能太高昂。总之,我们习惯的宜家,商品仿佛天生就应该在蓝盒子里展示、购买和提货。宜家太过成功,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范式。被自己的成功所累,在企业发展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但中国的消费者也在成长,也在求新求异,当消费场景更为丰富后,花大半天时间在迷宫一样的家居展示大厅里转悠,就显得有点儿奢侈了。宜家的家居产品让人用得放心,可现在购物中心里各种家居店如雨后春笋般开业,且都是大牌。
电商冲击着市场,零售环境在变,当会员仓储超市和新零售企业在一、二线城市爆发式开店时,传统大卖场的日子并不好过,很多外资超市都关店了。宜家尝试着新的选址和模式,却再难百发百中了。 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