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投资基本盘

作者:谢九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而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5.1%,前4个月为4.7%,由此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出逐月放缓的趋势。

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当中,投资一向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出口很大程度上要看外需,出口形势的好坏,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刺激的手段相对有限;而从消费来看,消费转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之内虽然能够通过一些刺激手段来提振消费,但是力度也相对有限。所以,从短期效果而言,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刺激投资。

虽然从长期来看,投资驱动模式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中国经济也一直在努力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但是从短期来看,投资还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刺激手段,尤其在当前背景下,更需要靠投资来稳住短期经济下滑的势头。

从5月的数据来看,三驾马车都出现了下滑的迹象。中国过去两年表现较好的出口开始恶化,5月份的出口增速甚至为负增长,而消费始终没有太强的表现,5月份的消费增速比4月份下降了5.7个百分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就需要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多的力量。

从过往历史来看,每当中国经济面临稳增长压力之时,投资驱动总是能够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在关键时刻托住中国经济下滑的势头,这也是中国经济最擅长的刺激模式。但是这一次,在中国经济最需要投资发力的时候,投资的引擎作用却变得越来越弱了。

如果从投资的具体行业类别来看,三大引擎当中还是基建投资增速最快,今年前5个月同比增长7.5%,其次是制造业投资,增长6.0%,房地产投资是最大的拖累,同比下降7.2%。如果和前4个月相比不难发现,三大投资引擎在5月份的增速都出现了下滑。今年1~4月份,基建和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分别为8.5%和6.4%,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6.2%。

当前这一轮投资引擎的力度之所以弱于以往,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从基建投资来看,以前见效最快的投资模式,现在虽然还是增速最快,但是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原因在于经过了过去几年一轮又一轮的大规模建设之后,能够有效容纳大规模投资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少。

过去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还有很多历史欠账,交通、水利等都有大规模投资的市场需求,但是现在,很多行业的产能已经接近甚至达到饱和状态,如果继续大规模投资,只能在短期之内拉动增长,而后续会带来更大的负担,所以,基建领域投资的空间已经大不如前。

另外,由于土地财政萎缩,加上经济下行周期带来的税收增速放缓,地方政府推动大规模基建的能力有所下降。2022年,由于卖地收入减少,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同比萎缩了三成,今年房地产市场继续下滑,土地财政的压力有增无减。最近几年,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点之一,在土地财政萎缩之后,很多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推动大规模基建的能力也就随之下降。

房地产投资持续负增长,而且负增长的幅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拖累。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对房地产行业实施史诗级救市,甚至将房地产重新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即便如此也没有止住房地产行业下滑的趋势,除了年初小幅反弹,二季度迅速转入低迷。

房地产投资增速之所以下降得越来越快,核心在于终端销售市场的低迷。由于民众对于买房的信心和能力都在下降,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越来越不景气,消费者不再积极买房,开发商也就没有了投资的勇气,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越来越低。

作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房地产具有极强的上下游带动能力,房地产投资能否恢复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投资增速。在经过了一轮史诗级救市之后,房地产行业依然没有起色,不排除未来还会有更大力度的刺激手段出台。2008年和2014年,国内的两次房地产救市都获得了成功,这一次的挑战大于从前,主要难度在于,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房地产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周期。

为了刺激投资,最近央行开始实施降息。6月15日,央行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拉开了新一轮降息的序幕。理论上而言,降息之后,企业的投资成本下降,有助于激活企业的投资活力。对于企业而言,降低成本固然重要,但是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激活信心。

日本为了刺激企业投资,长期实施零利率,甚至一度采取过负利率,但最终还是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之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越来越低。日本之所以实施零利率也没能有效提振企业投资,核心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缺乏足够的投资机会,日本企业宁愿将资金拿去还债,修复资产负债表,由此带来的回报也比扩大投资要强。

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而言,通过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来刺激企业投资是重要的刺激手段,但这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激活企业的信心,尤其是激活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

如果按照国有和民营来划分,当前投资主要靠国有资本来支撑,民营资本萎缩明显。今年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8%,民间投资同比下降了0.1%。

在疫情暴发之前,民营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力量,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参与,仅靠国有企业很难支撑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当前我国的投资之所以越来越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