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红山文化重要玉器

作者:薛芃
资讯 | 红山文化重要玉器0现收藏于翁牛特旗博物馆,高约19厘米。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新石器时代最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蜷体玉龙,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资讯 | 红山文化重要玉器11971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龙高26厘米,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有獠牙,鬣鬃飞扬,躯体蜷曲若钩。背部有对穿单孔,以绳系孔悬持,头尾处于水平状态。这件红山文化玉龙是国内时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的图腾崇拜。资讯 | 红山文化重要玉器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玉猪龙

这件玉猪龙由辽宁省博物馆从朝阳市建平县征集而来,高15.7厘米,宽10.4厘米,厚4.3厘米,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器身蜷曲,首尾相连,造型粗犷,为目前已知红山文化形玉猪龙中形体最大、形制最为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有獠牙。

也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其短立耳、圆睛的特征与熊相似,应称之为熊龙。红山萨满将熊龙玉雕系挂在衣服上,是借着熊神果敢、勇猛、神力无敌的特性,增加自己的法力。资讯 | 红山文化重要玉器3出土于牛河梁第十六号地点中心大墓,出土时枕在墓主头下,现收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凤呈淡绿色,长20.4厘米,器体呈板状,近似长方形,中部略鼓,周边较薄,身体各部位用阴线雕出。有正面、背面之分,背面无纹饰,正面凤体呈卧姿,回首,弯颈,高冠,圆目凸鼓。翅羽和尾羽占据凤体的绝大部分,翅羽上扬,分成三道。玉凤造型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是红山玉雕技术高度发达的代表性器型之一。

玉凤目前仅有该墓出土一件,另在第二地点有一件玉凤首出土。这件玉凤应具备独特的标志性功能和特定的专属性,其造型对西周玉器有一定影响。资讯 | 红山文化重要玉器4与玉凤同出一墓,现收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据考证,墓主人为45岁至50岁成年男性,可能具有巫者身份,或是其他高等级身份。玉人整体呈黄绿色,背部可见红褐色石皮,是典型的河磨玉特征。颈部两侧和背面有3个圆孔,两两相通,可以悬挂使用。

玉人双目紧闭、双臂曲肘立于胸前,与正在实施巫术的巫师状态相似,也可作为墓主人为巫者身份的另一证明。另有说法认为,玉人可能是被作为祖先神受到隆重祭拜,是一种族权和神权的象征物——“祖式玉人”。资讯 | 红山文化重要玉器5出土于朝阳市喀左县东山嘴遗址,现收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绿松石质,片状,分两层,做展翅状,形体形较小,高2.4厘米,宽2.8厘米,厚0.4厘米。

绿松石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出现时间晚于玉器,作为装饰品,绿松石器自然会受到玉器制作和使用上的影响。因为原料个体较小,早期的绿松石一般只见串饰。到了仰韶时代,绿松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发展的繁盛时期,更多地点发现有绿松石器,种类更多,加工也更精细,而且如陶器、玉器一样,绿松石器也经历了一个礼器化的过程。资讯 | 红山文化重要玉器62012年,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出这尊约5300年前的整身陶人像,现收藏于敖汉旗博物馆。敖汉陶人是由考古人员找到的65片陶片,复原成一尊整身陶人的。陶人显现出男性特征,他头戴盘索冠盘腿而坐,两眼圆睁,呈张口交谈或呼喊状,右手握着左手腕放在脚上。经测量,陶人高55厘米,是发现的最为完整、最大的中国史前陶塑人像之一。目前,敖汉陶人被认为是巫师、家族祖先、受人尊敬的酋长或族长等身份,或集多重高等级身份于一身。资讯 | 红山文化重要玉器7这件红山女神头像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出土于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眼珠——由两枚圆饼状玉片制成,直径2.5厘米,正面凸起抛光,背面平齐且有加工条痕。有趣的是,背面正中像图钉一样琢出一个短钉,使得玉片能够牢固地嵌入眼眶。

女神头像是一尊塑泥像,塑泥为黄土质,有较大黏性,掺草禾一类植物,没有烧制。内胎泥质较粗,捏塑的各个部位为细泥质。外皮打磨光滑,出土时颜面呈现鲜红色,眼眶、面颊尤显,唇部涂抹朱色。女神头像后半部分断裂,但是较为平齐,研究人员推断,这可能是因为头像依附于墙壁上所致。在头后断裂面中部,能看见一个竖立的木柱子痕,直径约为4厘米,由颈部直通头顶。

考古学家苏秉琦曾这样评价:“女神”是由5500年前的“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神像,而不是由后人想象和创造的“神”,“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