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主义的历史

作者:薛巍
西方人文主义的历史0英国学者萨拉·贝克韦尔和她的著作《人性上的可能》

1994年,《读书》杂志发起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现在大学里有人文学院,“人文”是什么意思?“人文”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止”可以理解为坚守,止以文明,就是要坚守文明。人文也确实是跟天文对应的,《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天之理,是客观的,人文是人之道,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理念等精神成果。当时人文学院中有哲学系、历史系、法政系,其实社会学、语言学、艺术(音乐、戏剧、电影、舞蹈等),乃至考古学、地理学、人类学,也是人文学科,因为都是帮助人们理解自身、培养自身的学问。

英国学者萨拉·贝克韦尔刚写了一本《人性上的可能》,考察人文主义的历史。开头说,对于什么是人文主义,在英国喜剧作家戴维·诺布斯1983年创作的小说《套袋比赛倒数第二》中,一位学生说,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逃离中世纪的努力,在14和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的知识分子复兴西方古代的文化。第二个人说,人文主义的意思是对动物和东西很友好,有善心,看望老人等。第三个人说,这是混淆了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被纠错的人回答说:“人文主义是一种拒斥超自然主义的哲学,把人视为一种自然的对象,主张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能通过运用理性和科学方法达到自我实现。”

贝克韦尔说,这几种回答都有正确的成分。“人文主义哲学家把人置于事物的中心,而不是把人解构为词语、符号或抽象原理的系统。人文主义的建筑师在设计大楼时,依据人的尺度,不会让住在里面的人感到压抑或受挫。类似的还有人文的文学、摄影和电影。个人是人文主义的首要关切,而不是把人从属于某些宏大的观念。这一内涵接近于人道主义。至于那些14和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希望让人成为人,即变得更加有教养、更有知识、善于表达、宽厚、有风度。”

贝克韦尔指出,人文是人的第三维度:人类除了肉体维度、超越的灵性维度,还有一个中间维度。“在这里我们从事文化、思想、道德、仪式、艺术,我们谈话、讲故事、绘画、制作模型、做出道德判断、达成社会协议、传递记忆、教育、演奏音乐、讲笑话、推理。科学家们研究物理世界,神学家们研究神圣的事物,人文学科和人文主义者则研究人类世界的艺术、历史和文化。”

贝克韦尔没提到《易经》,但提到了孔子的思想。“《论语》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术语是仁,可以翻译成英语中的仁爱、善、美德、伦理智慧,或者人性,因为要想成为更完整、更有厚度的人,就要成仁……孔子后来的追随者孟子认为,人能自发地认识到仁的起点(仁之端),当你看到一个小孩快要掉进池塘里了,你肯定会忍不住要跳进去救他。不需要计算和推理,不需要命令。你有道德生活的种子,虽然你仍然需要思考它、培养它。形成和培养我们的潜质,是人文主义者传统的一个贯彻始终的理念。没有接受过进一步的教育,我们也是人,但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成仁,就需要教导和扩展我们的视界……人文主义者热爱教育,其背后是一种乐观主义,认为我们也许已经很好了,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好。”

贝克韦尔概括了人文主义者都信奉的四个原则:相信共同的人性、尊重人类的多样性、推崇批判性思维、认为人类携起手来是道德生活的最佳方式。

贝克韦尔之所以要考察和维护人文主义,是因为“一直以来,反人文主义的传统和人文主义相伴而行,人文主义者例数人类的幸福和优秀,反人文主义者例数我们的不幸和失败。他们指出,人类有很多不足之处,天赋和能力不足以解决难题或者发现人生的意义。他们通常不喜欢尘世的享受,认为应该以某种激进的方式改变我们的存在,离开物质世界,或者重建我们自身”。反人文主义听上去不可思议,也很危险,但它能对人文主义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提醒我们不要自大或者自满,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弱点和邪恶之处。它提醒我们不要太天真,要准备应对我们和我们的同类可能会做一些愚蠢或邪恶的事情。它迫使人文主义不断为自己辩护。人文主义则有助于防止我们因沉迷于自己的不足而陷入绝望。不要陷入失败主义,把问题归罪于神、我们的生理或历史的必然,而是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关注人类面对的挑战和共同的福祉”。

美国评论家史蒂文·凯尔曼对人文主义好像没有多少热情,他说:“如果褐鼠会说人类的语言,它们会造出‘老鼠主义’一词,来证实它们的信念:世界就是它们的垃圾桶。而普罗泰戈拉让我们相信,人是万物的尺度,所以我们发明了人文主义。贝克韦尔认为,人文主义信条有三条原则:自由思考、探究和希望。她热切地希望我们充满快乐、好奇、同情地活着。”而这三条原则都很无力:没有知识、逻辑、同情心的指导,自由思考就会变得很有破坏力;晚近的人文主义者努力保持希望,虽然发生了屠杀、环境破坏、猖獗的非理性。很多人文主义者意识到要控制人类的傲慢,以为人类而非老鼠、海豚、猩猩或其他物种是万物的尺度。在当代,贝克韦尔发现人文主义的敌人有好战分子、厌恶女性的人、种族主义者、民粹分子等。

贝克韦尔介绍了伊拉斯谟、蒙田、休谟、伏尔泰、狄德罗、洪堡、密尔、赫胥黎、罗素、托马斯·曼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问题是,意大利是人文主义的发源地,洪堡为德国打造了人文主义教育体系,但这两个国家后来都诞生了法西斯主义,这是因为“人文主义是一种自我怀疑、快乐地追求知识的精神气质,托马斯·曼说它有一种软弱的成分,它能培养出英明的领导者,也会造就出倒霉的斗士。人文主义在历史上是一种反文化的抵抗,它也很适合人工智能时代,因为它坚持要维护独立的心灵。在过去,人文主义者努力防止神权入侵我们的精神生活,现在它要抵挡技术狂热分子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