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健身
作者:袁越健身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如果不能坚持做下去,那么它们全都不管用。这句话说得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很难。有的人是因为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跑步,有的人是因为怕被别人笑话自己的身材而不愿去健身房,更多的人是因为运动时的感觉太痛苦而选择放弃的。当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决定重新开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体能反而比以前更差,锻炼时的身体反应比以前更糟糕,于是他们就更加不想继续锻炼了。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恶性循环,这里面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的运动生理学研究者菲奥娜·巴托利(Fiona Bartoli)决定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她和同事们用小鼠做实验,发现如果长期不锻炼,小鼠体内的Piezo1蛋白的数量会减少,导致的后果就是小鼠的肌肉毛细血管密度降低,血液供应跟不上,运动时肯定就会更加吃力,相关论文发表在2022年1月31日出版的《临床调查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Piezo1蛋白负责哺乳动物的身体自我感知,这个发现曾经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巴托利认为,体育锻炼会刺激身体合成出更多的Piezo1,而后者就是运动有益健康的原因之一。如果锻炼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刺激Piezo1的合成,那么锻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纯属浪费时间。
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坚持锻炼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几个朋友一起结伴运动。很多研究证明,朋友之间的激励作用能让人忘记运动时的痛苦,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容易地找到玩伴,尤其是在生活节奏飞快的大城市,多数人只能自己去健身。于是,不少人选择减轻运动强度,比如改跑步为走路,或者减轻哑铃的重量。但这么一改,锻炼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需时间也更长了。
还有一些人强迫自己忍受痛苦,因为他们迷恋运动结束之后的快感。这种做法确实有几分道理,因为剧烈运动之后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其效果和吗啡类似,能让人产生一种欣快感。但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光凭运动结束之后产生的内啡肽还不足以让人坚持下去,锻炼期间的愉悦感更重要。
曾经有一项针对挪威专业耐力项目(长距离滑雪、自行车和长跑)运动员的调查研究显示,即使是这些顶级运动员也无法从自虐式的高强度训练中获得足够的快感。于是他们普遍采用了80/20训练法,即80%的训练时间采用中等强度,只有20%的时间采用比赛强度进行训练,他们认为这种结合既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又不至于让自己太过疲惫,对训练产生厌倦感。
普通人健身没有成绩要求,也没有专业运动员那么多的训练时间,于是有人建议通过一些方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比如一边锻炼一边听音乐或者播客,以此来减轻运动过程中的痛苦。
所有这些方法都假定人类天生喜欢舒适,讨厌痛苦,但这个设定不全是正确的,因为人是有理性的高等动物,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见得带来直接的享受,但我们的理性帮助我们学会了忍耐暂时的痛苦,以期将来获得更大的幸福。所以说,要想真正做到快乐健身,必须在内心里把健身这件事的意义想清楚,学会从运动的痛苦中体会快乐。除此之外,其他办法很可能都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