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宫模型
作者:黑麦
印象中,第一次见到仿真模型不是在玩具店,而是街边的小摊儿上。我从一排救护车、赛车、货车、军舰、美国战斗机中,扒拉到一辆丰田公爵王小汽车,打开盒子,它像个立体的拼图,轮毂有金属的质感,轮子是橡胶零件,马达上的结构清晰可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根据刻在底盘上的比例,想象这台车真实的体积,用手一推,顺滑的轮子凭借惯性冲出去好远,仿佛自己也随即钻进了驾驶舱,眼前浮现出各种故事情节,足见从物件上脑补场景确实比凭空想象要方便得多。后来在美剧《纸牌屋》中有个细节,弗兰克(Frank)的书房中摆着一个完成度不怎么高的军事沙盘——作为政局的隐喻,克莱尔(Claire)一看就明白他的作品已经初见眉目了。
男孩都有点机械梦,梦想成为机械师、工程师等。90年代初,想在路上见到一辆小汽车都很难,拥有了一个模型仿佛就拥有了一辆汽车似的。更重要的是,它不但意味着拥有,还能拼接。眼看着一辆小汽车从乱糟糟的零件中被组装成形,脑海里的想象也随之具象化,那种栩栩如生让人着迷。而仿真模型的微缩对象往往是一个小孩在现实中无法轻易触及的。他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飞机的画面,在杂志上看到大型轮船或者坦克的形象,但几乎不可能从每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些大型运输和军事装备来满足好奇心,更不用说把它们拿在手里把玩了。
正因如此,70年前,玩具模型行业在美国和英国近乎同期形成。美国有了“威望”模型玩具厂,英国对应的是Airfix。他们不约而同地利用喷射塑模法加工木材,生产满足自行装配的玩具模型。然后,木材又被更轻、更易于加工与着色的合成树脂所代替。在静态模型的高速发展期,国际塑料模型协会在英国伦敦创立,用于改装的配件与情景附件被开发出来,以便构筑大规模沙盘。
自从日本模型在欧美市场告别低端形象,“全日本模型展”成为模型文化最受关注的传播途径之一。并称为“静冈四社”的田宫、长谷川、青岛社和富士美是展会的常客,当然也少不了以高达模型著称的万代了。虽然田宫模型精良的考证与开模就连业界也为之慨叹,有评论甚至将其精准还原的程度与瑞士钟表相媲美,但现实情况是,新科技一出现,和娱乐性连接更紧密的高达系列,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的受青睐程度超过了田宫的跑车。
拼装精密仿真模型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很明显,现在的孩子跟30年前相比缺乏耐心,同时面临更多选择与更多诱惑。仿真模型沦为成年人为情怀买单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的部件让生产商不得不出于安全考虑,在包装盒上打上“仅供14岁以上收藏”字样。即便如此,为别人拼贴模型的工作在社交媒体上也随处可见。那些动手的乐趣,似乎都不复存在了。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