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锅界少了一人食的小火锅
作者:邢海洋冬天里一个人出差,四处奔波,饥肠辘辘的时候特别想吃个火锅,肉、鱼丸和蔬菜,那真是异乡温暖的时刻了。这时候就颇为想念当年的呷哺呷哺。可惜的是,几年前它的装修换装了,不再是吧台似的长条台面,每人面前一个小火锅,服务人员在台子里面穿插配菜,而是变成了普通火锅店的模样,一个人吃就显得尴尬了。
2022年呷哺呷哺业绩报告披露,去年实现营业收入47.25亿元,同比下降23.14%;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为3.5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0.41%。去年是餐饮业遭受打击的一年,亏损不奇怪,全国餐饮业收入减少了6%,所有的餐馆都遇到经营困难。但据目前披露出来的财报,并非所有企业都亏损,比如百胜中国,快餐里的巨无霸,2022年总收入为95.7亿美元,若不计及外币换算的影响还增加了1%,净利润虽然腰斩了,但还有4.42亿美元。同为火锅店,海底捞2022年收入347亿元,减少了约16%。海底捞尽管收入减少,相较于2021年净亏损41.61亿元,2022年却是盈利了13.7亿元。有了海底捞做对比,呷哺呷哺的亏损就显得突出了。
与海底捞一样,呷哺呷哺2021年也亏损,海底捞关闭了亏损严重的店面,扭亏为盈。呷哺呷哺也大面积关店,却不能扭亏为盈,其中的逻辑就需要深究了。
也是去年春天,呷哺呷哺的净利润出现了十年来的首次亏损,61亿元的营销亏了将近3亿元,股票市值则较其2021年春天创出的峰值跌去了近九成。危机之中,创始人贺光启回归,经调研发现部分门店选址严重错误,故而决定关店200家。可关了店,为什么亏损还扩大了呢?
呷哺呷哺的选址眼光其实很独到,地铁口、商场最显眼的地方,每天都要经过,金字招牌总是出现在眼前,加之久远的记忆,其实是很有号召力的。可重新装修后,确切地说是涨价后就没了过去红火的场面。现在的呷哺呷哺硬件高大上,氛围灯气氛拉满,可摆上来的食材就是一个普通火锅店的水平,汤底和蘸料本来是特色,记得当年向服务员要求加蘸料,会随时得到一个密封的塑料袋酱包,现在是要到配料台自己去配的。花着不便宜的价钱,一家人在地铁口的黄金地段吃一顿普通火锅,这是我少有的几次经历突出的感受。
餐饮业的生意经里,选址常常被迷信化,装修也是,仿佛让顾客看到了就会进来,再有高脚椅,食客无暇闲聊发呆,就可增加翻台率。表面上,呷哺呷哺的成功依赖的就是这两个因素,其实不然,小火锅的成功并非一两种原因决定的,而是整体氛围亲切亲民的结果。原来的呷哺呷哺感觉是温暖而热闹的,坐在那儿,透过热气腾腾的台子能看到对面的人,大家似乎都是一个人单独在吃,却又是很多人围在一起。服务生隔开了顾客,大家既有距离感、有隐私感,又觉得很亲切。那真是一种挺奇妙的感觉,对远在异乡的旅人尤其如此,你仿佛融入了一个陌生的社会。当然,吃顿饭仿佛进了个酒吧,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了。在我们这个没有酒吧文化,大家在吃上图热闹的社会,过去的呷哺呷哺是个独特的存在。
2017年到2020年4年间,呷哺呷哺的客单价从48.4元涨至62.3元,平民小火锅早就不满足于自己的平价定位,试图通过装修,改变店面布局,向高端火锅店看齐,可喧嚷开放平民化的氛围没了,它也就失去了过去的“魂”。
印象中的火锅,尤其是川渝火锅都是大排档一般,有着市井生活画面的大众消费。但恰恰是这种下里巴人的饮食,成为近些年唯一增长的餐饮品类,价格也水涨船高。行业趋势如此,呷哺呷哺对利润的追求无可厚非。可丢掉了小火锅的基因,它也就没了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