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需失衡下的商旅酒店
作者:邢海洋出差在外,最怕的是一个地方赶上大型会议或者集体活动,而今年,商旅出差的很多热门城市已经全天候地贵了。较之几个月前,商旅酒店贵上三四成很常见,协议价订不到酒店也常见,供需失衡严重扭曲了价格。
疫情过后,全国人民仿佛都出门了,有的人出差开会,有的人去旅行,探亲访友,看展观剧,徒步观鸟。憋了三年终于放飞,没什么紧要的事儿也要出趟门,这就构成了今年春天的主旋律。但把出行成本推高的主要还是商旅出行,没了旅行限制,全国的企业似乎都打开了出差模式,员工老板不是在出差的路上就是计划出差,可谓报复性出差。锦江酒店的数据显示,2023年2月,北京、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商旅预订量环比提升近60%,整体出租率也已超过2019年同期11%。成都、武汉和南京等省会热门城市也是热点差旅目的地,酒店预订环比增长了四成。携程商旅数据显示,国内商旅酒店较疫情前的复苏进程比海外更快,商旅酒店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2倍。
高铁实现了通勤化,商务旅行再也不用为交通大伤脑筋,说走就走,故而商旅预订的特点是以工作日为周期,周一酒店预订达到峰值,并以一周为周期。通常商旅都有协议酒店,可房源紧张,酒店也试图和企业重签协议价格,北京、上海等城市,协议价多涨了一成。商旅挤压下,旅游住宿也一房难求了。
和旺盛需求对比的则是供给不足,且是严重不足。疫情前,经济增长、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旅游消费推升了酒店需求。据中国饭店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2018年酒店数量达到峰值,为34.4万家。随后因为疫情急转直下,2021年底全国酒店业设施共计25.2万家,较2020年下降9.68%,较2018年下降了27%。相对于疫情的前两年,2022年是尤其艰难的一年,不过因为前两年太多的酒店支撑不住,到了2022年剩下的基本有资本支撑,酒店数量还有小幅上升,但较疫情前,供给是严重不足的。
酒店数量并不完全代表酒店供应,在经营艰难的时日,酒店业的兼并重组也是暗流涌动,酒店数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从最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酒店集团化发展仍相对较快,那些大型酒店集团客房数量和酒店数量平均每年增速都超过10%。
酒店业集中经营的同时,酒店可提供的房间数量也在减少,这才是如今“一房难求”的症结所在。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大陆地区客房总数为1620.4万间,比2019年减少了271.3万间。其中,经济型酒店客房数减少最多,减少了207.2万间。中档酒店客房数减少了21.6万间,豪华酒店客房数减少了2.8万间,而高档酒店客房数增加了2.3万间。到了2021年底,客房总数又进一步下降到了1346.9万间。两年少了550万间客房,意味着四分之一的供应消失了。酒店业的格局彻底改变,无论如何快马加鞭,今年的供应量也难以恢复到峰值水平,更别说迎合需求趋势有所增加了。
当供给严重不足撞上出差旅游的强劲需求,酒店价格上涨也就在预料之中了。酒店经营集约化,也给了供给方更为强大的议价能力,消费者于是愈来愈弱势,旅游平台上再怎么比价,出行成本也降不下来。
好在热点地区之外还有相对廉价的酒店,好在大城市的公共交通都很发达了,住远一点也不是不行。有时候临时订酒店也还有“捡漏”的机会,住宿成本并不能阻挡我们急迫的“世界这么大,想去看一看”的心情。 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