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纪事之辑佚(4):签佚书单

作者:卜键

四库全书纪事之辑佚(4):签佚书单0流传至今的《永乐大典》零册中,有的可见封面内的卷首粘贴着一两页表格,乃当日翰林院辑书的记录,被称作签条、签单,通行的说法是签佚书单。我做了一番查找询问,也没弄清是谁首先发现的这些签条并加以考释,那可是一件不小的功劳!

对于兴修《四库全书》,乾隆帝的思路是逐渐完善和细化的,而在知悉《永乐大典》中散存有大量珍稀古本后,重视程度则是陡然提升。但凡帝王都会有几分任性,弘历尤其如此,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而且是马上就做。他才不管国家正陷入极为难缠的大小金川之役,逼着刘统勋组织一个超大的编纂阵容,要求所有军机大臣兼任总裁官,亲自制定编纂准则,常也一竿子插到底,事无巨细,想起来就要过问。三十八年二月初,他就对如何从《永乐大典》中选辑古本明确指示,命纂修“将原书详细检阅,并将《图书集成》互为较核,择其未经采录而实在流传已少、尚可裒缀成编者,先行摘开目录奏闻,候朕裁定”。此可视为辑书的第一个步骤,即从大典中签出有价值的佚书,编成目录,以便众纂修有所依据,也避免做大量的无用功。

更详细的编纂体例,应该在刘统勋等呈交的十三条中,惜乎没有找到。刘统勋兼领枢阁,要处理的军政事务很多,推测这个十三条由次枢于敏中组织讨论和撰写。四库馆总纂官陆锡熊的文集中有一份《初拟校阅永乐大典条例》,应是遵照于敏中等总裁官的指示起草的,贡献了六条意见,首先确定的就是辑佚的范围和准则,如经史类: 

一、经部内,除各经传笺注疏及唐宋以来诸儒经说现今列在学官者毋庸再采取外,其有先儒经解向尠流传、而实在有俾学术者,并为详核甄收。至关系礼仪、音乐,及字书、小学等部,如有可采者,亦均以旧例归入经门。

二、史部内,除历代正史及《通鉴纲目》、古史、《路史》、《册府元龟》等部毋庸再采外,其中如有编录事实、厘定掌故、足资考证之书,而现在无传本者,自宜并为采录。至于识小之流,丛谈杂说,什一流存,亦足沾溉后人,似并当别择蒐存,以广博综之用。

这些意见中的多数会被“十三条”吸纳,对于采录哪些、回避哪些,分类加以说明,并尽可能达到涵括无余。而参与过大型编纂项目的人都知道,实际情况可要复杂得多,随时会遇到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只能是见招拆招了。

明确了采录原则后,接下来要进行分工。此时《永乐大典》已丢失十分之一,正本有9900多册,均分给30名纂修,每人约在330之数。出于保存的要求,当然不会一次性发放,而是由提调收掌官分批核发核收。同时发给个纂修的,还有印制的统一规格的签佚书单,每阅毕一册,纂修官需详明填写,贴于本册封面内卷首。此类书单,当日夹在书册内转给誊录人员,现存大典零册中有幸保留了几页,使我们能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其格式甚简,仅有数项:

一、纂修官即责任人,通常只填写姓氏,遇有该姓在馆不止一人者,注以籍贯或职衔,以便区分。

二、原书卷数。与纂修官同在签佚书单的第一行。

三、涉及佚书名,条数,各条位置。

四、签出佚书种数、佚文总条数。

五、发给誊抄部门的时间。

六、誊录者姓名。

为使大家有更具体的了解,兹举两例传至今日的签佚书单,其一曰:

纂修官吴签出第一万五百四十卷内:宋景文集、夏文庄集、胡文恭集、李复潏水集、强几圣集、刘才邵杉溪集……缙绅渊源。共书计十四条。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廿五日发写。

由于“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中有四位姓吴,此单没提供更多信息,便无法确定到底是谁。另一曰:

纂修官王浙签出第万三千百卅九卷内:类林杂说一,金楼子一、十一、廿二,摭遗新说二,五代薛史三、十九,东斋纪事五……古今事通廿六。共书十三种,计十八条。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发写。

负责辑书的纂修官也有四位姓王,但因其在姓氏后注了一个“浙”,则可确定出于浙江会稽人王增。他是三十六年辛卯科榜眼,进庶常馆前即直授编修,前程无量,孰知在翰詹大考中列于四等,被调离翰林院去做知县,当了很久才升为通判。

签单,看似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案头工作,实则不光是在读庶吉士与年轻翰林没有把握,就算资深者也常会遇到难题。哪些才是真正稀缺和有价值的古书,亦即于敏中所反复强调的“要书”,是纂修官面临的最大疑问。接下来则要评估该书在大典中收录多少、能否辑成完整或大致完整的著作,要区别是全文誊抄、部分摘录,还是仅存目而已。科举至明清两朝更趋细密化,参试者可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真正的通儒越来越少,对典籍的了解和熟悉也因人而异。但大家集中在翰林院办书,颇便于讨论商量、斟酌去取,纂修中必也有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四库馆臣还有一个较受研究者忽视的板块,即提调官。从辑书开始,就专为翰林院配备了一个强有力的提调班子,后来任务量增加,竟达22人之多。所谓提调官,指具体负责调度与协调编纂事务的官员。最早是从军机处抽调的几位章京,总目职名表开列的共有七位,几乎个个都是能员,如章宝传、冯应榴学问亦优。更多的提调官出于翰林,或曾任翰林已升任各部院者,也有新近留院的辛卯科庶吉士黄瀛元、曹城。他们当然不会是同时进入,也不都是盯着大典纂修官的,但说较多为辑书服务,则可能性很大。可以设想,这些提调官虽在“管理岗”,也会承担一些具体的编纂事务。如初步提取“要书”目录,大约不仅是纂修官的事情,提调官、总校官、总纂官直至各位总裁大人都要参与。这样,众纂修在领到大典书册后,应是先快速翻阅一遍,形成一个整体印象,拟出推荐书目上交,等总裁等审核并报皇上阅定,然后才进入签佚书单的环节。所有这些都会有反复和变化,不可能一次完成,即使已完竣的也会翻工乃至废弃,而若说大致有这么一些操作流程,当无大错。

三十八年三月底,刚开馆不久,乾隆帝案头已经有了一份大典本要书目录。《清高宗实录》卷九二九:

近允廷臣所议,以翰林院旧藏《永乐大典》详加别择校勘,其世不经见之书,多至三四百种。

三四百种为一个大致的数字,签佚书单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更细密的统计只能留待这件事情完竣后,而这个数字却绝非随便说说,必也经过了一两个轮次的大排查,方才敢呈送皇上。

到了该年五月,各省选送的“遗书”(当时的官方通称,指古本善本图书)源源而来,武英殿和翰林院都堆积如山,更多的人投入编校。办理遗书,只需整体考量是否稀缺和有价值,确定后即可发交誊录或刊印,而从大典中辑佚的工作量要大很多。根据现存的签佚书单,可知这项工作到年底还没有结束,幸亏总裁官先对提取书目做了安排,否则皇上又要起急了。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