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还贷潮

作者:邢海洋

开年一个月,房贷利率还在下探,最低只有3.7%。辛苦了一年拿到年终奖的人们,除了把钱存起来,更想做的是还掉贷款。银行降利率,本来想的是刺激购房,不料却引发了提前还贷潮,而还贷也遇到了还款难的问题。

这次提前还款难,主要表现在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最少三个月,最多半年。具体原因则是要还款的人太多,银行没额度。结果是,有人去年12月就开始预约,一直约不上,春节旅游把钱花掉了,也就不用还了。当然这是个别现象,去年全国居民存款额增加26.26万亿元,比前一年多增6.59万亿元,说明在缺乏投资渠道的情况下大家宁肯多存钱。有了新的收入,自然要先把贷款还掉。年终购房者都在提前偿还贷款,这条通道就拥堵起来。

拥堵似乎和银行的流程有关系,如果提前还款,银行内部要走提前结清和财务调整流程,从发起到完结层层审批,还要用印、做手续、解押等,银行职员同时还要做业务发展、指标冲刺,看似不会为了多收一两个月利息变相为难。并且很多银行对提前还款是要收取违约金的,最高能达到3%。如果提前还贷要排上一两个月的队,其实可以理解。可若排队期长达数月甚至半年,就不好解释了。

银行要有序经营,前提便是现金流常态化,有贷有还,流速流量稳定,当大量资金同时流入,资产负债表就会异常。银行通过额度来调控提前还贷或出于经营上的考虑。可就如同居民将钱存入银行,银行除了以利率为杠杆来调节储户的存款意愿外,是不能靠关闭柜台来拒绝的。同样的道理,如果贷款者按照约定来还款,银行也没有理由设置额外的门槛,否则就是店大欺客了。现金流管理是银行内部的事,对客户的行为是不应该设限的。

急于还贷的这批购房者,在“房价一直涨,一涨三十年”的房地产市场化潮流中,真算得上是一群弱势群体了。若是2017年买的房,基本站在高岗上,很多二、三线城市房价跌了一两成,最多的跌了一半。即使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除了个别区位,房价的涨幅也鲜有赶得上贷款利率的。2017年之后买房,赶上了“房住不炒”的严厉调控,购房者很少能按照基础利率贷款。视首套或二套,贷款通常比基础利率高上一两成,又因利率高高在上,购房者商业贷款的利率普遍在5%以上,高者则超过了6%。比如去年年初,就全国而言首套房贷款利率是5.46%,二套房的房贷利率高达5.83%。调控颇为严厉的城市,比如刚修通地铁的河南洛阳,首套房贷款利率竟高达6.37%。

如今,郑州、福州、厦门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降至3.8%,珠海更是降到了3.7%。对于那些与银行签订了固定利率贷款合同的购房人,贷款百万30年按揭,每个月就要多还1000到1500元,30年就是约50万元。面对着巨额资金差异,除了尽快还完贷款,似乎选择有限。

当购房者纷纷选择提前还贷,将银行资产转化为个人固定资产的时候,对于国家的经济运行、刺激消费却有着不利的影响。没有提前还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保持着充盈的资产和负债,资金充裕,源源不断地流入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资金留在购房者手中,也会变为消费资金,用于购买食品、旅游、娱乐,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欣欣向荣的经济需要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需要一定的超前消费。而存款转为房产,资金就如同凭空消失了,只留下钢筋水泥。

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为提前还贷者设置了门槛后,的确有借贷者把年终奖花在春节旅游上。可对于大多数人,他们仍会排队还款。既然如此,银行何不适当灵活处置,给既有的购房者一些利息优惠,留住客户,留住经济运行的活力。当然,操作起来并非易事。

很多提前还贷的资金,其实就来自金融机构的新增低息贷款。 提前还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