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作者:袁越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个人被蛇咬了,此后见到井绳就害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恐惧的感觉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因为他会不断地看到井绳,然后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这会让他逐渐把井绳的形象和被蛇咬的经历脱钩,回归正常生活。
但是,有些人出于各种原因没法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医学上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于这些人来说,那次被蛇咬的经历形成了强烈的永久记忆,他会不断地在脑子里重现当年的情景,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比如见到一根井绳)便会诱发恐惧,从而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PTSD患者往往只能依靠酒精或者毒品来麻醉自己,很容易转变成抑郁症或者焦虑症,病情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自杀。
据统计,大约有6%的人会在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PTSD,比例还是很高的。这种病目前无药可治,因为我们对于恐惧记忆的长期储存机制缺乏深入的了解。2022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神经生物学》(Nature Neuro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论文,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的几位科学家用小鼠做实验,解开了长期恐惧记忆的秘密。
众所周知,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这两种。前者比后者容易研究,所以科学家们对前者了解得比后者清楚。此前的研究结果显示,短期的恐惧记忆最先形成于海马体(Hippocampus)之中,这是位于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的一个脑区,主要负责短期记忆的储存和转换。如果用电脑打个比方的话,海马体就相当于随机存取内存(RAM),用于在开机状态下临时存取数据。要想长久地保存这些数据,必须在关机前将其转移到硬盘上。
人脑中对应于硬盘的部分就是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这里不但是长期记忆的储存地点,也是高级认知功能的核心区域。科学家们显然没办法拿人脑做实验,只能通过小鼠来间接地研究恐惧记忆的储存机理。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首先训练小鼠对某一特殊形状的笼子产生恐惧的感觉,方法就是每次把小鼠关进这种笼子后便施以电击。训练了一个月之后,小鼠每次进入这种笼子就会因恐惧而僵住,说明它们已经进入了“怕井绳”的状态。在训练的各个阶段,研究人员不断地解剖小鼠,发现位于前额叶皮质(PFC)中的一组特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逐渐加强,说明这个恐惧记忆很可能就是由这组神经元来负责的,而记忆的强烈程度很可能是由这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所决定的。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研究人员让一些已经被训练成“怕井绳”状态的小鼠不断地重新回到那个特殊的笼子里,但却没有施以电击。一段时间之后,小鼠不再害怕那个笼子,进去之后不再会表现出僵直反应了。解剖结果显示,这些小鼠的前额叶皮质内的那组记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也逐渐减弱,这就进一步证明了这组神经元就是长期恐惧记忆的储存位置。
研究人员还用一些化学方法阻止小鼠前额叶皮质的神经元建立连接,结果这些小鼠便不再“怕井绳”了。
这篇论文的讨论部分指出,PTSD就是长期恐惧记忆的储存和遗忘过程出了问题而导致的,这项研究有助于科学家们发明出治疗PTSD的方法。不但如此,这项实验还有助于科学家们揭开长期记忆的储存之谜,从而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 创伤后应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