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我们终于变成了“亲密战友”

作者:艾江涛

口述 ·李萌

三年,我们终于变成了“亲密战友”02022年11月20日,是一个周日。北京新一波疫情又开始起来。那天,我们全家去环球影城玩。我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快六岁,小女儿快三岁,所以我们办了张环球影城的夏秋漫游卡,经常带孩子去玩。老公第二天还要去宁夏出差,一路抱怨一路开车。结婚七年,我们很多时候都处在这种半吵架的状态中。

那天我们玩了“飞跃侏罗纪”,一个平常排队时间最长的项目,当时只要排15分钟,其他项目几乎不用排队。距离圣诞节不到一个月了,整个园区都装饰一新,正对大门的地方,假山和湖泊前面有一棵巨大的圣诞树,两个孩子在树下大喊大叫,非常兴奋。看着他们开心的模样,我却有种末世狂欢的感觉,除了觉得来环球影城的人会越来越少,也预感自己今后的收入,可能很难维持这种高消费的生活。

正玩的时候,得知我家小区被封控了,只能进不能出。小区封控,参照别的城市,感觉怎么还不得静默一个月?我本想带孩子直接到婆婆那住,可老公明天要出差,电脑衣服都在家里。我说我回去给他拿东西;他说不拿也行,穿一身衣服拿个手机,大不了臭着就行。跟往常一样,家中大事通常由我决策,我很快做出决定:先到超市购物,然后把小女儿放在婆婆那,我带儿子回家;老公在小区外面栏杆旁,等我给他取东西。

开着手机视频,我给他找了一个行李箱,装好电脑包和换洗衣物,这是我第一次在他出差前帮他收拾东西。我当时害怕引起麻烦,没有告诉小区保安,找了一处人少的围栏,想把行李箱从那里递出去。我第一次注意到我们小区围栏上面还装了刺网,由于身高不够,我只能使劲踮着脚,把箱子的一个轮子从围栏和刺网中间大概15厘米的空当递出去,老公抓住轮子,把箱子拉出去,然后就走了。那一瞬间,就像逃难一样。

他出差的事情办得还挺顺利,可回来路过西安,北京健康宝便弹窗了。滞留西安的一个多星期,他每天做的两件事情,就是去12345公众号和国务院小程序申诉,然后在酒店叫外卖。他回来的时候,我们小区刚刚解封。像北京的很多小区一样,我们小区的解封也是斗争来的。我不是领头的,但也带着儿子声援过。根据当时国务院颁发的“二十条”和“九不准”,小区封控不能扩大化,只能到单元。大家先在群里和物业沟通,后来有人联络大家约时间和社区谈。第二天上午10点半,我们走出小区围栏,到旁边社区工作点和他们沟通,社区的人一看来了几十号人,早就躲了。领头的人就报警,十多分钟后来了两辆警车。警车来了,社区工作人员来得就快了。谈完后,他们问了几个问题,问大家能否做到自觉防护,不要扩大病毒传播,在场的人回答了几个“能”,社区的人宣布就地解封。一解封,我马上去找闺女。我也挺长时间没见她。那段时间,我们一家四口分隔在三个地方。

老公回家后,做家务的态度很积极。仿佛一个好的开端,我们开始互相体谅,有种亲密战友的感觉。他对我好像有种报恩的感觉,因为我是为他回去,甘愿被封控的。

女儿在家待不住,天天到小区玩,她是最先阳的。到第三天,她差不多好了,我的嗓子突然哑了,有点像宝娟嗓,但用抗原还测不出来。我就把他们都撵走,自我隔离在婆婆这边。那几天,老公一天过来好几趟,帮我打扫卫生,给我做饭,削水果皮,剥葡萄。三四天后,我婆婆也有了症状,我就先让她和闺女回来,一天后儿子和老公也有了症状,陆续感染完了。

三年来的疫情管控突然放开,一切好像结束了,又好像远没有结束。这几年,很多事情都被改变了,包括我们的婚姻,我对生活的看法,回想起来,仍然感到恍惚。月供,二孩,身心俱疲的婚姻

我和老公是通过亲戚介绍,相亲认识的。我当时28岁,他34岁,我们老家都在河北沧州。我妈的观点是在老家找的人方便调查,知根知底;我老公家是另一种执着,一定要找个本地人,生活方式相近,容易沟通。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很土,还有点老气,我那时在百度工作,接触的都是比较潮的年轻人。后来聊起来发现挺投缘,虽然我俩都是独生子女,他却给我家中大哥的感觉。而且他挺聪明,是我们那的高考状元,考上了北大医学院。谈了几个月,我们就领证结婚了。

结婚最初两年,是我们感情最好的两年。2017年大宝出生后,就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了。我没有想到,男人会这么晚熟。并不是所有人一当爸爸都开心得不得了,我感觉他挺惶恐的,不敢带也不想带孩子,逃避当爸爸的责任,让我特别失望。后来小宝出生也是这样,每生一个孩子,我离婚的念头就变得更强烈一点。

大宝出生第一年,我们还没买第二套房。一家三口加公公婆婆五个人,住着一个二居室的房子。作为职场妈妈,生孩子期间我从来没有中断工作,孩子出生后,夜里还要带孩子,五年来几乎没怎么睡过整觉。工作压力本身很大,那段时间我让他帮忙分担一些家务,他想办法逃避,根本没法心平气和地沟通,只有吵架。回想起来,主要是我们各自对家庭所做贡献的认识始终不一致:他觉得自己贡献挺大,我觉得他也没干啥;我自己又赚钱又带孩子,身体耗损特别大。结婚的前几年,我始终处在抱怨之中,身心俱疲。

老公是一家小型医疗设备公司的总经理,公司规模虽然只有十来个人,但是他一手搭建起来的,运营还比较稳定。2020年后,医院把全部精力放在防疫上面,没有富余的钱采购他们用来检测癌症的医疗设备,公司业务特别不稳定。最困难的时候连续两三个月发不出工资,随时有倒闭的风险。更要命的是,我们在二宝出生前买了第二套房。由于还有短期借贷,两套房子加起来,月供最高时达四五万元。

老二快要出生了,我的压力也到了极限,整个人处于崩溃的边缘。那段时间,我大概约过两次心理咨询,在一些心理健康的APP上,付费咨询注册的心理倾听师。整个过程他们主要负责倾听,偶尔也会引导一下,就像一个树洞。聊完之后我更加郁闷,觉得又浪费了一笔钱。

千方百计节省,以前每月一两万的信用卡账单,减少到两三千元。好在那段时间,我待在老家,父母还会像小时候一样围着你转,给你弄各种好吃的,好像有个东西在为我托底。每天虽然挺抑郁难受,不停刷关于疫情的新闻,但毕竟还能正常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庆幸的是,那一年年终奖挺多,加上父母借我们的几万元,总算撑过最难的那段时期,没有像网上不少人那样,出现房贷断供的情况。经历互联网大裁员,忽然开窍

也是在2020年,我离开百度,进入一家新的互联网公司。我自己的工作,其实一直到2021年之前还都比较顺利。但2022年后,互联网行业下滑明显,内卷加剧,许多大厂纷纷裁员。除了疫情影响,另一方面看,这也是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不少互联网企业面临人员冗余、人浮于事的必然选择。如果说以前大家还是卷夜里下班、周末加班,现在的卷,就是抢活干,很多人挖空心思做一点小活,把自己的工作量装饰漂亮,但毫无意义,对公司的发展来说也毫无影响。

我生完二宝,复工回到职场,感觉站在那里已经用尽全力。我在公司负责内容运营,因为涉及品牌策划,常常需要面对PPT,非常有感染力地讲述一个故事。过去我当众讲话底气特别足,拍板特别决断,冲劲足,有时候说话还会比较冲。但现在,我尽量避免当众发言,时不时陷入社恐。我在公司给人的感觉是,脾气变温和了,变沉默了。这种状态持续了将近一年,直到现在仍在恢复过程中,不过已经不可能恢复到过去斗志满满的状态了。由于长期身处快节奏的互联网行业,我好像一直生活在一种巨大的惯性中。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价值观似乎就是努力赚钱,赚钱就是一切,否则就是不务正业,就是loser。还记得我和老公恋爱关系刚刚稳定的时候,我就问他:“你在这个公司待着什么时候才能年薪百万?”婚后,我也非常喜欢鞭策老公,常常忍不住帮他出主意,让他多参加展会,通过校友会多认识结交人脉。

2020~2021年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伴随着老公公司业务不景气,房贷的巨大压力,我的焦虑情绪开始传递给老公,我不断地让他投递简历,为公司破产提前作打算。老公所处的医疗行业本来是慢节奏的行业,他又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认准一件事情不会轻易放弃,可在我的影响下,他也变得非常焦虑,那段时间抽烟特别多,害怕被我骂,常常借口到楼下倒垃圾或者跑步,偷偷抽烟。我能感觉到他特别不喜欢被支配,比如说让他拖地,他绝对不会马上去拖;让他换床单,他百分之百说今天没空。但他也不会硬着和我对抗,可能最终还是会干,但总要拖一些时间。

有时我问老公:“如果我失业了怎么办?”他回答:“你没工作了,天也塌不下来。”我听后又觉得很感动。这让我想起疫情期间看过的一则新闻。2022年上半年上海封控期间,一家三口在家,丈夫煮掉了仅剩下的两包泡面,给自己盛了一碗半,给孩子盛了半碗,对妻子说你自己随便找点东西吃。最后还是孩子主动拿个碗,和妈妈一起吃掉了半碗面。封控结束后,妻子和丈夫离婚了。看新闻时,我还在想我老公会怎么做,后来觉得他不会干这种事,肯定会让我和孩子多吃点,因为平时吃饭,他总把好吃的留给我和孩子。

进入2022年,我所在的公司不少人被裁撤,其中一些表现挺好,绩效也没问题,但不是被转岗,就是被逼跳槽。两个多月前,新来的部门领导开始打压我,不给我派活,在各种场合下否定我。当我在公司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也是北京疫情封控最严重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挺没劲,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此之大,那个努力就有回报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我开始为人生重新安排优先级——自己的内心感受很重要,孩子的家庭教育很重要。未来10年,我最大的愿望是把孩子送入很好的学校,让他们既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又能不失紧迫感地学到很多东西。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公时,他整个人好像被松绑了一样,说“你总算不再鞭策我了”。看着他哼着小曲,在厨房洗菜做饭,我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开心。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从单位离职,但已经能比较平和地看待各种变动。相比过去,我觉得自己想得更通透了,更能看清工作的本质。有时候,我也会问老公未来的生活规划:或者去威海、三亚这样轻松舒适的沿海城市生活;或者把房子卖掉,回老家沧州生活;或者移民加拿大。哪条路好?他还是像以前那样,把决定权丢给我,总是回答:“你想好了就行。”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萌为化名) 爱情

上一篇: 崩溃与救赎
下一篇: 异地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