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梯电价下的12月电费单
作者:邢海洋当上海人拿到12月电费单的时候基本上一脸懵。春季居家两个月,夏天高温开空调,冬天寒流来得猛,电费刺客在12月横扫上海滩。自然,阶梯电价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上海,用电量不超过3120度,执行第一档阶梯电价;累计用电量大于3120度且不超过4800度,执行第二档阶梯电价;超过4800度则执行第三档阶梯电价。上海的梯度电价也有峰谷之分,第一档峰时段0.617元,谷时段0.307元;第二档峰时段0.677元,谷时段0.337元;第三档峰时段0.977元,谷时段0.487元。不难看出,最高档比最低档高出六成。有了阶梯电价的概念,就不难猜想到年度计费的最后一个月电价突然蹿升的原因。但据多方反映,电费并不是只涨了一倍,而是七八倍地飞涨,这就只有梯度电价能解释了。
12月份上海居民电费账单让人看不懂,最主要的是加入了冬季取暖费用。中国的冬季供暖基本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没有公共供暖,遇到寒潮天气,过去家家户户还烧炭取暖,如今搬入楼房只能用电暖器。可0.977元/度的电费,如同电老虎一样挡在面前,即便是谷时段0.487元的电费也是让人吃不消的。既要温暖过冬,又要节省电费,这就成了南方人躲不开的痛楚。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土地面积只占国土的25%,却生活着全国超过55%的人口。除了海南岛的三亚,每年少则几天,多则两三个月,这55%的人口其实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上海电费刺客的报道中,有的家庭一个月突然多出了一千五六百元的电费账单,仔细排查才发现,原来是踢脚线取暖器一直开着。似乎是居民大意了,以至于浪费了电,可电和自来水乃至数字流量是不一样的,打开水龙头水白白流走,那是浪费,取暖器通电,电能变热能,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一定的舒适度。长江流域的冬天经常阴风冷雨,全天温度仅超过冰点,那种冷是冻到骨头缝里的冷。如果说温饱线上的国人冬季取暖还是奢侈品,如今社会富裕,取暖已经是刚需了。
南方应不应该集体供暖,以什么方式供暖,这不仅是一个“老问题”,且是历久弥新的“老”问题。南方不产煤,燃煤供暖不现实也不环保,天然气资源又有限,而太阳能等新能源,又因为聚楼而居的城市发展模式变得不可行。南方人想冬天不挨冻,也只有电取暖一种方式。好在夏天居民们也得靠空调降温,而空气能热泵就是空调的原理。制热能力上空调是比电暖器好得多,从空气中吸取热量,能效比能达到1∶3,也就是消耗1kw的电能搬运3kw的热量,而电暖器使用电热丝,1kw的电能只放出1kw的热量。
有了空调这个制热神器,剩下的就是电费账单了。我国大范围推广阶梯电价始于2010年,这期间电费鲜有调整,发电厂之所以还能正常运转靠的恐怕就是阶梯电价了。彼时居民每人年均用电382度,到了2019年增长到732度,接近翻了一番,到了2021年,则增长到838度。如此增长势头,一个三口之家年均用电量已经是2500度,很多地方已经触碰到了阶梯电价的第二阶梯。若考虑到全国范围内收入的不平衡、气候条件的差异,夏用空调冬要取暖的南方,多数城市居民或面临着高梯度电价,相当一部分则不得不缴纳带有惩罚性质的、比基本电费高六成的三档电费。
自2010年,调节居民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经历了两次重大调整,2011年,免征额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2019年由每月3500元提高到每月5000元。仅免征额度这一标尺,就翻了一番还多。相对应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1033元,202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7412元。种种数字都表明我国的电费阶梯已经严重滞后于居民生活状态。
尤其是,当保暖需求成为刚需,电费的适度优惠就带有了社会公平和福利的性质。 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