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城盐湖,九分天下盐
作者:邢海洋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出现在11000年前,是位于巴勒斯坦的耶利哥。耶利哥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第一个大型聚落,也是人类发掘出的最早的石质城墙的所在地,那里的文明绵延不绝。为什么那里出现了人类第一座城市?一个推测是位于城市周围的丰富泉水,这里的高度比海平面低很多,处在有“地球的肚脐”之称的死海边上。低海拔保证了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涌出,就如同自来水一样。而在没有学会打井之前,原始人类只有在河边居住取水。可在干旱地区河流的水源却并无保障,反而是从地下涌出的泉水可以汩汩不绝。
低地势还有另一个好处,水源只能进不能出,形成的是一片死水,蒸发出满池的盐晶,古人因此聚拢过来,人口因盐而密集。中条山上的风
到了运城的那一天,赶上大风,高速路边核酸亭上的宣传标语被吹得在风中飘舞,马路上行道树摇撼着。盛夏大风又不下雨,在北方很少见,一时间颇为惊奇,问当地人,这里风本来就大。而运城的盐湖——中原腹地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世界上三大硫酸盐湖之一的运城盐湖,据说就是风吹出来的,因为风加快了蒸发,盐湖遂成。
每年夏天,总有那么几天运城的盐池五彩斑斓,那是因为温度升高,湖水浓度上升,盐湖中的藻类和盐水虫繁殖,使湖水变幻出洋红、粉红、紫红等美丽的颜色。可惜我看到的是一片浩渺的波光连通到中条山的脚下,绿色的水,蓝色的山,风中摇摆的垂柳。每年冬天这里还会有火烈鸟出现,那种长腿的、体态优雅的鸟类,不知从哪里迁徙而来,在少有人迹的盐湖边缘觅食,可以肯定的是,吸引它们的是这里咸碱性的湖水,火烈鸟栖息于温热带盐湖水滨,涉行浅滩,以小虾、蛤蜊、昆虫、藻类等为食。这里的盐池,除了中央的大池,其余被分割为一片片的小池塘用来晒盐,盐田呈井字形,因为浓度差异颜色有深有浅,倒映着天光。
在“70后”“80后”的中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中条山的风》,讲那里的风多么猛烈可怕。一位刚入伍的小战士,刚来到营房,一排青砖瓦房,几行大叶白杨,背靠巍峨的高山,面临白茫茫的大盐湖,那感觉简直像在图画中一样。可是到了傍晚,一股山风从中条山背后刮过来——开始只飘着细小的尘沙,眨眼间,大叶杨被刮得东倒西歪,地上的干草落叶被刮得到处乱飞,大粒的沙石生气似的敲打着窗玻璃。
课本还提到中条山区有一首民谣:“条山一场风,年头到年终;一天进嘴四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中条山之所以风大,我想和它周边的地势有很大关系,如同我们在城市里的经验,楼宇之间的“豁口”处风都会比别处大,中条山位于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面向第三级阶梯的“豁口”,风沿着黄河峡谷吹进来,风力强劲。盐池南边的中条山上有个盐风洞,“仲夏有候风出,声隆隆然,俗称盐南风,盐花得此,一夕成盐”。盐南风又名“南风”,是“河东盐”结晶的“神助攻”。
运城的盐湖坐落在运城和中条山之间,是个狭长形的湖泊,长有30余公里,从城市到盐湖要下一个很陡的坡,这就使人好奇,因为通常山坡是会一点点延伸到平原地带的,坡度会越来越缓,这里却形成了一个大凹陷,原因何在?按理说,中国的水系分内流和外流河,内流、外流以河西走廊为界,为什么近在黄河最后一个拐弯处居然出现了有水流不出去的状况?
这还要从70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说起,因为受到挤压,就像弹簧被挤压一样,地壳岩层形成波浪似的形状,运城盆地南部的中条山和北部的稷王山、孤山挤压上升,两山中间断裂下沉,中条山下形成了长条形的洼地。周围溶解了盐分的水聚集在洼地内流不出去,日久浓缩成盐度很高的咸水湖,如今盐湖盐分浓度是海洋的5倍。运城盆地最大的一条河流涑水河都是绕着运城城外流向永济入黄河,没有大水的补给,盐池更没有机会流出去了。
运城盐池古称“鹾海”“古海”,因位居黄河以东而称“河东盐池”。早期人类生活在内陆,海上的贝壳因为稀罕都能当成钱币使用,他们获得海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内陆有个盐水湖,解决了人类的食盐需求,算得上是大自然绝佳的安排了。而人类走向文明,制作食盐算得上是重要一步。在制作盐的过程中,古人是经过很长时间摸索的,甲骨文里没有盐字,我们文字中最早和咸味儿有关的字是“卤”字,出现在金文里,金文铸刻于钟鼎之上,是西周末年出现的文字。这个“卤”字又和“西”字通用,让人联想到的就是来自西部的盐。金文之后,小篆里有了“盐”字,这个盐是将卤放在器皿上,通过烧煮方式使水分蒸发,可见战国时代先民们学会了制盐。
当然,没有字出现,也不意味着先人就不制盐,相传最早始于春秋齐国,《管子》有“官山海”的说法,即由官府垄断经营山海之产。当时山海之产主要是盐和铁,官府经营盐铁,寓税于价,使人民既避免不了征税,又感觉不到征税。这是管仲这个中国官商祖师爷想出的主意。齐国首相管仲以一系列务实的政策助齐桓公成就春秋五霸的霸业,其中就有一条,“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他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这也开始了后世朝代盐铁专营的滥觞。
春秋早于战国,或许春秋时期古人已经大规模制盐。20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夏县东下冯遗址中发掘出商代的盐仓。初步估算,这些盐仓可以储存12000多吨食盐,时间就更早了。
当需求还少时,先民们是不需要制作的,在岸边捡拾就可以了。如今的盐池,水浪拍打不到的湖边,岸上就有一圈白花花的盐结晶,有些浅水处,盐花从水底长出水面,白花花一片。可需求大了就得生产制造了,春秋战国时代人口增加,先民之间商业往来变得频繁,“盐”字的出现,很可能意味着商业的大爆发。
此地向北260公里,是清代富甲全国的祁县、太谷和平遥古城组成的晋商金三角,不由得不让人去探究晋商和盐业的关系。中国古代统治者重农抑商,商人赚大钱的机会不多,流传后世的大商人反而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管制宽松的时候,或贩卖,或放贷,商人们反而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涌现出了管仲、范蠡、白圭等大商人。不过他们都算不上干实业的,反而是晋商鼻祖猗顿,先实业后经商,或许就是他把制盐从零散的家庭作坊变成了一个大买卖。
猗顿也被尊称为中华实业商祖,运城西北临猗县人,本姓王,年轻时家贫,经常食不果腹,听到范蠡的大名不远万里去求教,做了范蠡的学生。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母畜)”,即“牛、马、猪、羊、驴五畜之牸”。他回到家乡,在河东地带找到水草茂盛之所饲养牲畜,发家致富。此地为猗,他在猗安顿,创业致富,后世因此称他为猗顿。猗顿有了初始资本就来到了盐池制盐贩盐,遂成巨富。
后来国家看到盐与铁都是老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资,于是官营。汉代桓宽在其所著《盐铁论》中说:“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把猗顿之富与天地、江海、国家并称。历朝历代的帝王怎么可能放任这样一笔大税源。
盐的传说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黄帝大战蚩尤,虽是战于河北的涿鹿,蚩尤兵败后被杀,身首异处,他的血化成卤,就是解(hai)州的盐池,解州是运城边的一个地名,关羽的家乡。这里面寓意就是大解蚩尤的意思。解州附近有个蚩尤村,现称从善村,村中有一蚩尤冢。传说里蚩尤还会冶炼金属,制作兵器,还是72行里盐业的祖师爷。
看到这些传说,我不禁想起了顾颉刚的疑古论,离我们时间越近的神话传说,内容越是年代久远,细节越是夸张玄幻。可见,随着技术的进步、生活的精致,有了更多的素材,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投射到远古的人类身上。
除了粮食,农业社会盐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也就成了所谓不法商人聚敛财物的工具。贩私盐,游走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开阔了眼界,萌生出离经叛道的想法,还赚出了生存以外的财产。所以说,对于政权,私盐贩子是一批最危险的人物,历史上的反贼,很多是贩私盐的。
唐朝末年的黄巾起义,第一个起兵反唐的便是私盐商人王仙芝,黄巢也是私盐贩子,看到王仙芝成了事也趁机拉起一拨队伍。黄巢给后人留下的是落拓秀才功名遇阻的形象,后期又残暴嗜杀。他的家族却是私盐世家,三代都做着贩卖私盐的不法生意。王仙芝战死,黄巢接过了义旗,南渡长江,经江西、浙西、浙东,进福建又围广州,天下转了一大半,最后又回到中原占了洛阳,突破潼关,攻入长安。从他的作战路线上,不难揣测私盐贩子的经历对他眼界的影响。
后世的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不是私盐贩子,不过他起家的钱财大多都是私盐贩子“赞助”。当时农民军蜂起,张士诚与方国珍都是典型的私盐贩子,一个杀了盐场的上司起兵反元,一个活跃在东南沿海占地为王。
造成私盐买卖产生的原因,主要就是朝廷的食盐专卖政策。柳宗元称为“晋之大宝”的运城盐池,被统治者视为聚宝盆,唐大历年间,运城盐池每年税收高达150万缗,约占全国盐税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全国总税收的八分之一。当时在运城一带盛传“唐之富庶,盐(河东)税其半”之说。柳宗元在《晋问》中说,当时运城盐池行销的区域“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遍及今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湖北的大部分地区。运城的名字,就源于盐运之城。运城平陆县有一条虞坂古盐道,始凿于西周初期,明代曾扩凿,是河东盐运至中原、西北乃至全国的一条绿色通路。
到了宋代,宋仁宗推行“盐钞法”,对盐的运销进行了重大改革,由过去的官运、官销,一律改为商运、商销,官府与商人利益均沾,皆大欢喜,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商人和老百姓因盐业垄断而尖锐的利益关系。硫酸钠是盐吗?
不过,运城盐池使人惊讶的是,这里的盐分并非如大海里的海水一样,以氯化钠为主,而是硫酸钠,现在我们吃的食盐,明确要求氯化钠要达到95%以上,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利用这里的盐呢?
盐的咸味主要来自钠等阳离子。在数百种的可食用盐类中,能充当阳离子的元素主要有钠、钾、镁、钙等4种,但它们并不都是咸的。像钠、钾离子有咸味,是食盐的主要成分;而镁、钙离子味道苦涩,常用于药剂。
至于阴离子,硫酸根和氯离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运城盐池的主要成分和现代食盐如此不同却被古人广为接受?为了这个问题,我查遍了资料,都没得到满意的答案,问当地人也没答案,我所了解的是,现在盐池里的产出都做工业用盐,不再食用了。于是我潜入了北大医学院药物化学的一个同学群,得到了五花八门,却又很专业的答案。
“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体内的作用是分开的,比方说胃液是盐酸(HCL),但不能是硫酸。吃食盐分别补充氯离子和钠离子,人体好像不需要大量硫酸根,吃硫酸钠需要排出硫酸根,肝或者肾受不了。”
“恐怕会影响体内氯离子的稳态。有一种遗传病,囊胞性纤维症,由质膜上一个氯离子转运蛋白CFTR的突变导致。可见,氯离子的平衡对维持正常生理机能还是很重要的。”
“至于更深层的解释,关于为什么人类不能利用硫酸根,那是我的强项,因为这需要脑洞。我想有可能有这几种可能。一种是硫(S)和氯(Cl)价态不同,氯化物结构更简单更稳定;二是,氯离子体量比硫酸根要小很多,容易透过生物膜,充当电解质;三是,硫元素已经有其他工作了,人类不需要它做消化液或电解质。蛋白折叠主要就靠二硫键,而且硫的来源主要是生物源。”
“显得不靠谱的答案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如果人体能代谢硫元素,我能想到的含硫气体就是,没错,最臭的那种气。估计早期可能有这样的生物,后来由于遭受种族厌恶,生存条件堪忧,就自然选择了。最后想说的就是,生物进化充满随机性,我们这里吃氯化钠不代表别的星球生物不能吃硫酸钠,如需脑补,请搜索Netflix的《外星世界》。”
这些答案真是让我脑洞大开。后来我也想明白了,古人哪儿有现代人的科技和办法,能吃到有咸味的“盐”已经很幸运了。至于氯离子还是硫酸根,不会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并且盐湖里并非没有氯离子,只是比硫酸根少罢了。古人短寿,不是没有原因的。
河东盐池虽然历史悠久,但因杂质多,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苦”。起初古人只会晒盐,唐代发明了“垦畦浇晒法”,以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晒制,改变了“自然印成”的原始方法。而且在盐的结晶过程中,古人懂得了给卤水中搭配淡水,借以提高盐的质量,加快盐的结晶过程。对于化学知识匮乏的古代社会,这已经是制盐工艺上的飞跃了。 黄河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