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松堂
作者:卜键如果自乾隆三十七年岁末的翰林院辑佚起算,《四库全书》的开馆兴修已然过去两个半世纪,今日重读当年呈进图书的旧档,打量那些个私家献书大户,寻觅一个个爱书聚书刻书的往事,也梳理新旧藏书家之间的递存、访求和交谊,字里行间似乎升腾起一种温润馨香的书卷气息,令人遐思神往。那是大清的盛世,也是一个复杂的时代,异族统治的敏感暴戾,再加上封建专制的威权,催发了大大小小的文字狱;而清朝几代帝王对儒学的文化认同,皇家宗室与满蒙勋贵的读书喜好,更主要的是科举取士的选拔体制,也使中华文化再一次走向繁荣。江浙两省众多的藏书家,其中几大家的商业背景,以及他们由经商到聚书读书的兴趣转移,都为文化繁荣和学术勃兴作了注脚。
前面所写到的藏书名家,有业盐暴富的小玲珑山馆、开万楼、瓶花斋,有开冶坊发财的知不足斋,有晚明官员传留、后人代代护持的天一阁,孙氏寿松堂则有些另类。这个家族迁杭之前世居余姚,曾误以同邑的晚明大臣孙矿为本支始祖。孙矿出身仕宦之家,三代五尚书,本人为万历二年会试第一,仕至南兵部尚书,著述宏富,亦以藏书称名。寿松堂主人以此为荣,刻印孙矿遗著《书画跋跋》,署“月峰孙矿著,六世孙宗溥、宗濂校刻”,此书呈送京师,四库馆臣也信以为真。这应非出于有意识地作伪,但也透露出其家谱失传,两兄弟对往事已弄不清楚。而经侯印国所作令人信服的考证,孙矿本人并无子嗣,寿松堂孙氏的祖先虽居余姚,似乎是务农为生,与满门显宦的孙矿家族并不沾边,晚明时离开家乡到杭州谋生。寿松堂本支的迁杭始祖名叫孙隆,庠生,后嗣众多,颇有几位走上仕途,宗溥、宗濂为第五代,其父孙昶曾任直隶曲阳知县,职务不高,却也是朝廷命官。孙宗溥为乾隆二年于敏中榜进士,二甲第一名,选庶吉士,散馆后为翰林院编修,后改科道官,仕至礼科给事中。与同年于敏中的飞黄腾达相比,其仕宦经历实在憋屈,《清高宗实录》记其几次上谏议事,次次被皇上责斥。二十七年三月乾隆帝南巡时,宗溥曾恭进诗册,可知已辞官归乡了。
宗濂的人生设计本来也要走仕途,乾隆九年考中举人,参加过一次会试,就毅然放弃,转而做生意,不知是否因受到哥哥历宦坎坷的警示,倒是他在浙江名头更响。《两浙輶轩录》称他“一试礼部不售,遂绝意仕进,筑寿松堂,储群集于中,与武林藏书家相埒”,又说其异于常人者有三:一是自己不爱喝酒,而家中座客常满;二是喜欢亲近寒士,遇到高官则佯佯不睬;三是乐善好施,但对佛家积福之说不以为然。孙宗濂是盐商,很快积累起巨大财富,在临近西湖的学官巷买下一处园林。明万历间学官殳云桥曾在此居住,小巷因此得名,明末清初翁开之成为该宅主人,种下一棵南方较少的白皮松——孙氏寿松堂即得名于此。毕竟是由儒入商,孙宗濂爱收藏宋元善本,成为黄宗羲所说的好书且有大力者,“宋椠元雕,充牣几架”,世人罕见的宋本《前汉书》、比通行本多有增益的《资治通鉴》等,皆入寿松堂中。宗濂“广储群集,有友六七人,皆高岸无凡情,时来偃息”,过了几年的快活日子,不料竟在43岁时一病不起。有记载说他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由此推算,应逝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
孙宗濂辞世时,长子仰曾未满12岁,正是读书的年龄,后面还有两个弟弟,真不知其家怎样度过那段日子。而到11年后朝廷征书,仰曾已接掌家事,成为寿松堂的新主人,进呈图书之事也由他出面,所献自属父亲的收藏。也就是在这之后,大名士袁枚为孙宗濂夫妇合葬撰写了墓表,称赞宗濂不恋微名、放下身段去经商,称赞他轻财重义、在灾年赈济饥民,称赞他对父母的至孝,也特别提到寿松堂的献书:
君好广置曹仓,精排邺架。寿松堂中,有嫏嬛秘笈,伯山漆书。会朝廷开四库馆,令嗣仰曾献二百余种,天子嘉之,御题《乾道志》原本,还俾珍藏。
先说孙氏藏书之盛,以曹仓邺架相比拟。曹仓,后汉曹曾用石头建造的藏书仓库;邺架,唐代宰相李泌富藏书,以不同颜色的书签为经史子集分类排架,并钤用“邺侯图书刻章”。然后说到寿松堂为修《四库全书》进呈秘藏珍籍,尽管提及孙仰曾的名字,访求积贮之功仍落在宗濂身上。
有关寿松堂孙氏的史料记载,也与前面的几家近似,大都零星散碎,无法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而从汪启淑将松江府盐引转让与孙述曾的契约,可测知当时孙氏宗族已经做大,经营盐业的亦非宗濂一家。寿松堂藏书中有一批珍本原藏祁氏澹生堂,可能的路线图应与江南藏书家的联络有亲相关:小山堂主人“二林”的母亲是祁彪佳的外孙女,年幼时常在旷园读书,祁彪佳誓不与新朝合作,在顺治二年投水自尽,其子班孙因“通海案”被流放,移贮于山寺的藏书亦很快散佚,小山堂辗转搜求,终于购得一部分,珍藏于家。而二林经济拮据,访购澹生堂佚书主要为使慈母欣慰,却在得到旷园匾额后,想要为母亲建个亭子都没钱。老二赵信乃孙家女婿,仰曾的一位堂兄也娶了赵家的女儿,待赵家不得已出售藏书时,扬州“二马”意图全部拿下,寿松堂则抢先一步,得到了多数澹生堂原本。袁枚文中提到的《乾道临安志》,南宋乾道五年周淙撰,全15卷,时仅存前3卷,为寿松堂镇宅之宝。《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体例最善”“叙录简括,深有体要”“今其书虽残缺不完,而于南宋地志中为最古之本,考武林掌故者,要必以是书称首焉”。三十九年五月,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亲笔在该书卷首题诗:
南渡忘雠久论之,最初舆志始观兹。武林掌故因堪考,宋纸存刊乃更奇。官署宫城宁复昔,吴山越水镇如斯。临安四度亲访古,当面失哉此细披。
诗名《题乾道临安志》,下注“乾隆甲午仲夏月御笔”。而弘历的《御制诗四集》则列于次年乙未,应是整理者的失误,诗后有一段小注:“临安即今杭州府,自辛未至乙酉,凡四次南巡,皆驻杭州数日,均未得觏此书,虽寻访古迹,无可考证。今始见此宋椠初本,追忆旧游,不啻觌面失之矣。”乾隆也有书痴,语意中既有遗憾,也不乏庆幸。
数年后,孙传曾通过捐纳,成为候补盐运使运同,秩在从四品,只不知补上没有。据说他把老爹的寿松堂改名为碧山栖,似乎没啥名气。 四库全书